产品中心
    您当前位置:主页 > 产品中心 >
    闭路涡动能量闭合校验系统
    闭路涡动能量闭合校验系统
    一、系统概述 闭路涡动能量闭合校验系统主要应用于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碳循环研究等领域。系统通过闭路式CO₂/H₂O分析仪、三维超声波风速风向传感器及辐射、热通量等配套传感

    一、系统概述
    闭路涡动能量闭合校验系统主要应用于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碳循环研究等领域。系统通过闭路式CO₂/H₂O分析仪、三维超声波风速风向传感器及辐射、热通量等配套传感器,进行能量通量与物质通量的精确测定。其核心是对能量闭合性的校验与通量平衡的修正,为碳汇评估与生态模型校准提供高时空分辨率数据支撑。

    二、系统组成与参数配置
    1. 闭路式三维超声波风速风向传感器
    • 风速量程:0~60m/s,启动风速0.3m/s,精密度:Ux/ Uy为1mm/s,Uz为0.5mm/s(RMS)
    • 风向量程:0~360°,精密度:0.6°
    • 材料与功能:金属外壳,具备加热、防雨、防风(抗风速75m/s)功能
    • 温度测量:分辨率<±0.025℃(RMS)@25℃
    • 工作环境:-40~85℃,0~100%RH
    2. 闭路式CO₂/H₂O分析仪
    • CO₂量程:0~1000μmol/mol,准确度<1%
    • H₂O量程:0~75mmol/mol,准确度<2%
    • 温漂
      • 零点温漂:CO₂±0.3μmol/mol/℃;H₂O±0.05mmol/mol/℃
      • 增益漂移:CO₂读数的±0.1%/℃;H₂O读数的±0.3%/℃
    3. 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带防辐射罩)
    • 温度范围:-50~120℃,精度±0.3℃
    • 湿度范围:0~100%RH,精度±3%RH
    • 供电与输出:DC12~24V,RS485输出
    4. 四分量净辐射传感器
    • 短波波段:0.3~3μm,响应时间≤13s
    • 长波波段:4.5~50μm,响应时间≤18s
    • 非稳定性:≤±2%/年,温度系数≤±1%
    • 内置温度传感器:PT100
    5. 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传感器
    • 水分精度:±3%,分辨率0.01%
    • 电导率:0–10000μS/cm,精度±3%
    • 温度:-40~80℃,精度±0.3℃
    6. 土壤热通量板
    • 测量范围:-1000~1000 W/m²
    • 精度:<5%
    • 输出方式:RS485
    7. 红外地表温度传感器
    • 光谱范围:8-14μm
    • 温度范围:-50~200℃
    • 精度:±0.2℃,响应时间≤100ms
    8. 数据采集器
    • 处理器:ARM架构,带液晶屏,支持串口通信及远程升级
    • 数据传输:支持U盘导出、主动/被动上报、支持XPH/MODBUS/JSON协议
    • 稳定性与安全性
      • 绝缘电阻≥10MΩ
      • 高压耐受:3000V,历时1min无击穿
      • 环境适应:-40~85℃,0~95%RH
    9. 数采防护机箱与供电系统
    • 机箱:不锈钢材质,双导管口,IP65防护等级,尺寸≥280×190×100mm
    • 供电系统:太阳能/风能混合供电,支持14天续航,配置MPPT控制器、保温箱、立杆支架
    10. 无线传输模块
    • 传输方式:4G/WiFi/GPS,禁止使用境外数据链路
    • 安全要求:不允许数据存储、转发、共享至第三方
    • 服务:内置三年通信服务
    11. 安装支架
    • 结构规格:3米两截式镀锌钢管立杆,直径不小于76mm,含地基或膨胀螺丝

    三、系统特点与应用优势
    1. 高精度闭路通量观测:通过闭路系统有效降低水汽凝结和干扰,提升通量数据稳定性。
    2. 能量闭合校验能力:联合地表辐射、热通量与风场数据,校核能量收支平衡,提高数据科学性。
    3. 全天候环境适应:宽温湿度工作范围,设备具备防雨、防风、防冻、远程维护等特性。
    4. 通信与存储灵活:支持多种数据传输协议,兼容多平台数据导出和展示,方便科研与运维。

    四、系统设计规范依据与参考文献
    设计规范
    • 《GB/T 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1部分:试验A:低温
    • 《GB/T 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B:高温
    • 《GB/T 2423.3-201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3部分:试验Cab:恒定湿热
    • 《GB 4793.1-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 《HJ 1010-2018》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1. Baldocchi, D. (2003). Assessing the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rates of ecosystem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Global Change Biology, 9(4), 479–492.
    2. Aubinet, M., Vesala, T., & Papale, D. (Eds.). (2012). Eddy Covariance: A Practical Guide to Measurement and Data Analysis. Springer.
    3. 李栋,等. (2020). 闭路涡动通量系统CO₂通量观测精度优化研究. 气象科技, 48(4), 598-605.
    4. 陈立奇,等. (2018).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技术体系构建. 地球科学进展, 33(6), 567-577.

    Copyright © 2020 www.awver.com 涉川实业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200169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