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实时监测方案
时间:2025-04-18
涉川
一、方案概述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我国小麦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真菌性病害之一,具有发生范围广、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传统病情识别和防控依赖人工巡查与农户经验,存在反应滞后、防控精准度低等问题。为提升病虫害的预测能力与响应效率,本方案提出一种基于诱虫监测、高空视频识别和环境数据感知的赤霉病实时监测系统,融合现代传感器、图像识别、无线通信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看得见、控得住、能预测”的目标。

二、系统组成与硬件配置
1. 灯杆与支架系统
监测装置采用耐腐蚀性优质钢制灯杆作为支撑基础,表面经过镀锌喷塑双重防腐处理,适应田间高温、潮湿和风蚀等恶劣环境。整体焊接结构紧凑坚固,外表光滑美观,无气孔、焊瘤或明显划痕。整灯高度不低于3米,考虑到不同小麦品种和地区生长高度的差异,可根据实际地块条件进行个性化定制调整。
2. 灭虫诱捕与电网装置
电网部分采用竖式排列的不锈钢电网丝,具有高强度抗氧化能力和较长使用寿命,适合全年户外使用。电网系统与LED专用诱虫灯管集成,灯管覆盖波长范围在320nm至680nm之间,能够有效吸引夜蛾、蚜虫等可能成为真菌病害传播媒介的昆虫。
电网配置有高压安全保护装置,具备短路自动断电、过压保护功能。电源线与高压线网分别通过独立线路和孔道布设,极大提高了装配的可靠性与后期维护的安全性。
3. 智能控制模块
系统内置三种智能控制逻辑,分别为:
-
光控:根据日照强度自动开关诱虫灯,有效降低日间电耗;
-
雨控:下雨天气自动关闭电源,防止短路及干扰;
-
时控:可根据田间管理需要设定诱捕工作时段,例如傍晚18时至次日清晨6时。
该控制模块支持远程配置管理,用户可通过手机APP或电脑平台随时进行调整。
三、监测功能扩展模块(可选)
本方案可拓展部署多种智能传感与识别模块:
-
高清图像采集摄像头,支持定时拍摄或远程抓拍功能,可实现对小麦穗部病斑的持续观测;
-
配套图像识别算法,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训练识别赤霉病典型症状特征,包括穗发白、粒发霉、穗粒萎缩等,自动生成预警记录;
-
安装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探头、降雨传感器,记录有利于赤霉病孢子繁殖传播的环境变化;
-
数据支持本地存储、边缘分析或云端集中处理,便于后期数据对比和趋势分析。
四、平台系统与数据服务
系统采集的图像、虫情与环境数据将实时上传至农业病虫监测云平台。平台支持图表化界面展示、数据统计、时间趋势分析与跨区域对比。系统具备智能预警机制,可设定分级阈值,当病情指标异常波动时自动触发短信、APP推送或邮件提醒。
同时平台也提供历史数据回溯、病虫预测模型接入、作业建议生成、作物生长环境报告等功能,辅助农业技术人员或种植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
五、方案优点
-
实现虫情与病害图像监测的协同控制,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
-
结构坚固,模块化设计,便于快速部署与后期维护;
-
通过诱虫灯与电网组合减少农药喷洒次数,降低成本与农残风险;
-
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雨控光控时控三重逻辑提高系统智能程度;
-
支持多站点联动和平台集中管控,适合成片区域的规模化应用。
六、适用场景
本系统适用于以下区域和场景:
-
赤霉病高发区如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
-
小麦育种试验田、大型农业合作社与种植基地;
-
病虫害监测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基层病情监测网络;
-
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或无人农场项目工程。
七、效益分析
从经济层面来看,通过及时预警和精准用药,能有效降低赤霉病损失率约30%以上,节约农药使用量15%至30%,延长农产品保质期。从生态角度来看,避免了因过度施药带来的环境破坏与地下水污染问题,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构建。从管理角度来看,增强了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基层农业部门的数据分析能力与病虫管理效率。
上一篇:诱芯吸引靶标昆虫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