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温差监测方案
时间:2025-04-27
涉川
一、方案介绍
本方案围绕设施农业大棚内部昼夜温差和空间温差变化特性,基于多点感知、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技术,搭建一套完整的大棚温差在线监测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终端、智能分析平台,实现对大棚环境的全天候动态监测,帮助管理者精准掌握棚内微气候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辅助制定科学调控措施,提高作物生长环境的稳定性与生产效率。
本方案围绕设施农业大棚内部昼夜温差和空间温差变化特性,基于多点感知、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技术,搭建一套完整的大棚温差在线监测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终端、智能分析平台,实现对大棚环境的全天候动态监测,帮助管理者精准掌握棚内微气候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辅助制定科学调控措施,提高作物生长环境的稳定性与生产效率。

二、监测目标
-
实时监测大棚内部不同高度、不同区域的温湿度变化。
-
动态识别大棚内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温差分布特征。
-
监测昼夜温差波动趋势,发现温控问题隐患。
-
支持温差异常报警,辅助快速决策与干预。
-
为精准控温、节能增产提供数据支撑。
三、需求分析
-
要求传感器精度高、响应快,适应大棚内高湿环境。
-
需要多点布局,保证不同作物区、不同层高覆盖。
-
温湿度数据需要实时上传并存储,供后期分析。
-
平台端支持温差分布图、趋势曲线等可视化展示。
-
系统应具备报警联动功能,便于与环控设备集成。
四、监测方法
-
传感器布设:顶部、中层、地表设置多层测点,横向按栽培区域分区布局。
-
外部对比:大棚外配置气象节点,采集室外温湿度作为对比基准。
-
采集周期:默认1分钟/次(可根据作物需求调整至5分钟或更短)。
-
数据汇聚:所有数据通过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集中传送至服务器。
-
平台分析:平台实时绘制温度、湿度热力图与时间变化曲线,便于动态跟踪。
五、应用原理
通过精确分布式温湿度采集,实现对大棚内部微气候三维分布的动态感知。
温差的形成受到棚体结构、通风方式、加热/降温系统配置等多因素影响。通过对温差数据的分析,可以反推大棚环境系统的工作状态,及时进行通风、加温、降温或遮阳等调控操作,保持作物适宜的生长环境。
通过精确分布式温湿度采集,实现对大棚内部微气候三维分布的动态感知。
温差的形成受到棚体结构、通风方式、加热/降温系统配置等多因素影响。通过对温差数据的分析,可以反推大棚环境系统的工作状态,及时进行通风、加温、降温或遮阳等调控操作,保持作物适宜的生长环境。
六、功能特点
-
多点、分层监测,覆盖立体环境。
-
数据实时上传与历史存储,支持数据回溯与趋势预测。
-
温差分布直观可视化,热点问题区域一目了然。
-
可设置温差阈值报警,异常情况主动推送通知。
-
支持与智能环控系统联动,实现自动化环境调节。
七、硬件清单
-
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空气探头型、IP65防护)
-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LoRa/4G/5G/WiFi)
-
中央采集控制器(带本地存储及云端同步功能)
-
室外气象站(选配)
-
云端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平台(含APP端与Web端)
-
UPS电源保障系统(选配)
八、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温度测量范围:-40℃~85℃,精度±0.3℃
-
湿度测量范围:0~100%RH,精度±2%RH
-
通讯距离:LoRa模式最大可达3-5公里(空旷环境)
-
数据刷新频率:1次/分钟(可设置)
-
存储容量:本地存储不少于6个月数据量
-
防护等级:IP65以上,耐湿热腐蚀
九、方案实现
-
现场勘察,根据大棚结构设计传感器布点方案。
-
安装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终端,连接无线或有线网络。
-
配置中央控制器,绑定采集节点,设定数据传输周期。
-
搭建云平台账户,建立大棚温差监测项目。
-
测试各节点数据传输稳定性与准确性,确保无漏报。
-
设置报警规则,如昼夜温差异常、局部温差超标等。
-
开启试运行,定期校验与优化布点及参数设置。
十、数据分析
-
昼夜温差变化曲线、时间段温差峰值统计。
-
不同作物区、不同层高温差分布热力图。
-
各采集点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评估调控措施效果。
-
多因素关联分析,如外界气象条件与内部温差变化关系。
-
周期性温差趋势建模,预测异常发生可能性。
十一、预警决策
-
可设定温差上下限阈值,超限自动推送APP或短信报警。
-
支持分区报警,快速锁定异常位置。
-
联动环控设备实现自动响应,如自动开窗通风或开启加温器。
-
提供报警日志与处理记录,便于事后复盘与优化。
十二、方案优点
-
结构简单,部署灵活,兼容性强。
-
三维温差监测,洞察棚内环境细节变化。
-
数据实时可视化,便于快速管理决策。
-
支持分阶段作物生长需求的温差动态调节。
-
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降低因环境失控导致的损失风险。
十三、应用领域
-
高标准蔬菜种植(如丝瓜、番茄、黄瓜、大白菜等)
-
花卉栽培温室(如玫瑰、百合、郁金香)
-
中草药种植棚室(如铁皮石斛、人参)
-
水果大棚(如葡萄、草莓、火龙果)
-
智慧农业示范园区与科研实验基地
十四、效益分析
-
有效降低昼夜温差波动幅度10%-25%。
-
棚内空间温差减少30%以上,提高作物生长一致性。
-
缩短作物生长周期,提高单产8%-20%。
-
减少环境应激引发的病害发生率15%-30%。
-
降低能源消耗5%-15%,优化运营成本结构。
十五、国标规范
-
GB/T 22482-2008 设施农业温室用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
GB/T 31168-2014 农业物联网基础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
NY/T 2110-2012 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
GB/T 36181-2018 智慧农业总体要求
十六、参考文献
-
《设施农业环境动态监测与智能管理技术》
-
《现代设施园艺温湿度调控原理与技术》
-
《农业气象监测与数据应用》
十七、案例分享
在山东寿光地区某大型蔬菜大棚园区,实施本温差监测方案后,通过系统数据指导大棚环境调控,在连续两个种植季内,棚内昼夜温差稳定在10-12℃区间,产出的番茄果实均匀度提升15%,商品率提升20%,实现单位面积收益增长18%,同时系统报警功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两次加温设备故障,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在山东寿光地区某大型蔬菜大棚园区,实施本温差监测方案后,通过系统数据指导大棚环境调控,在连续两个种植季内,棚内昼夜温差稳定在10-12℃区间,产出的番茄果实均匀度提升15%,商品率提升20%,实现单位面积收益增长18%,同时系统报警功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两次加温设备故障,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上一篇:大棚温差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