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土壤多高度农业气象环境监测
时间:2025-05-02
涉川
1. 方案介绍
本方案针对现代农业气象环境监测需求,构建一套集“多层土壤墒情监测+多高度农业小气候观测”为一体的智能监测系统。系统通过多层深度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等传感器,结合地表至作物冠层上方的温湿度、风速风向、光照、雨量等多参数监测装置,获取作物生长所依赖的土壤和气象综合环境信息,为农业气象分析、墒情评价、精准灌溉、灾害预警等提供数据支撑。
本方案针对现代农业气象环境监测需求,构建一套集“多层土壤墒情监测+多高度农业小气候观测”为一体的智能监测系统。系统通过多层深度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等传感器,结合地表至作物冠层上方的温湿度、风速风向、光照、雨量等多参数监测装置,获取作物生长所依赖的土壤和气象综合环境信息,为农业气象分析、墒情评价、精准灌溉、灾害预警等提供数据支撑。
2. 监测目标
-
获取0–100cm范围内不同层次土壤水分、温度等数据
-
监测作物冠层以下、冠层内及冠层以上的气温、湿度、风速等微气候变化
-
监测农业生产环境中的光照、降雨、气压等关键气象要素
-
为农田管理、农业模型驱动、产量预估与灾害预警提供支撑
3. 需求分析
-
土壤墒情影响播种期、灌溉调控及作物根系发育,需多层次观测
-
不同作物种类对冠层内外气象敏感性不同,需要多高度采集微气候信息
-
传统人工气象监测缺乏空间层次性,无法精细支持田间管理
-
数据必须通过无线传输,支持远程监控和自动报表生成
4. 监测方法
-
垂直布设多层(如10cm、20cm、40cm、60cm、100cm)土壤温湿度电导率传感器
-
设立多高度(如地表、冠层中部、冠层顶部、2m)温湿度、风速、CO₂浓度监测点
-
安装标准雨量筒、光照辐射传感器、气压计等采集外部环境因素
-
通过数据采集主机自动记录数据,并经4G模块上传云平台,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
5. 应用原理
-
土壤传感器根据电容式或频域原理监测各深度水分和温度变化
-
冠层气象传感器依据热敏、电阻、超声、光敏等原理感知微气候变化
-
所有数据汇集到采集终端,并经通信模块上传,后台可自动分析与图形可视化
6. 功能特点
-
垂直多层土壤数据监测,支持分层统计与可视化
-
冠层上下多高度微气候采集,准确还原作物生长环境
-
自动采集、自动上报,支持4G、Wi-Fi、Lora等方式
-
数据支持Excel导出、图表展示、日报/周报/月报输出
-
高强度防护结构,适应田间恶劣气候环境,长期运行稳定
7. 硬件清单
-
多层土壤传感器(温度+水分+电导率)×1套
-
多高度农业气象微环境采集模块(风速、风向、温湿度、CO₂)×1套
-
雨量筒/雨量传感器 ×1个
-
光照/总辐射传感器 ×1个
-
气压传感器 ×1个
-
数据采集主机(带4G模块) ×1台
-
云平台系统(网页+小程序) ×1套
-
太阳能供电系统或220V供电适配器 ×1套
8.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土壤水分:0–100%,精度±2%
-
土壤温度:-40~+85℃,精度±0.5℃
-
电导率(EC):0–20000μS/cm,精度±2%F.S.
-
空气温度:-40~+80℃,精度±0.3℃
-
空气湿度:0–100%,精度±3%RH
-
风速:0–60 m/s,精度±0.3 m/s
-
风向:0–360°,精度±3°
-
雨量:0–200 mm/h,分辨率0.2mm
-
光照强度:0–2000 W/m²,精度±5%
-
气压:300–1100 hPa,精度±1 hPa
-
通信方式:4G全网通,支持Modbus
9. 方案实现
-
选择典型作物田块,在代表性区域设置传感器立杆
-
埋设多层土壤探头,保持与根系活动层一致
-
安装传感器于不同高度(地表、冠层中、冠层上),进行风、温、湿、CO₂布点
-
所有传感器连接至数据主机,设定上传周期
-
数据实时同步上传至平台,可按日、周、月展示趋势曲线
10. 数据分析
-
分析各土层水分波动与气温波动的响应关系
-
对比冠层上、中、下层温湿度差异,研究小气候结构
-
识别灌溉前后土壤含水率恢复情况,优化灌溉时间与频次
-
评估不同种植制度或覆膜方式对气候与土壤的调控效果
11. 预警决策
-
土壤湿度低于设定阈值自动推送灌溉建议
-
高温低湿天气预警提示,辅助防晒防蒸腾管理
-
极端降雨过程自动记录,支持灾害应急响应
-
为病虫害预测模型提供微气候基础数据支撑
12. 方案优点
-
覆盖“土壤—作物—大气”三维环境要素
-
立体化多点监测,提高数据全面性与代表性
-
软硬件高度集成,易安装易维护
-
云平台便于管理人员与科研团队共同使用
-
可长期部署,为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提供基础数据
13. 应用领域
-
高标准农田环境监测与评价
-
智慧农业精准种植环境调控
-
农业科研实验基地小气候观测
-
作物灾害预警、灌溉模型驱动支持
-
农业教学、科研与政策评估支撑
14. 效益分析
-
农业增产效益:为精准灌溉、播种、施肥提供依据,提高作物产量
-
资源节约效益:实现水肥精准调控,减少资源浪费
-
科研支持效益:为气象—墒情—作物耦合模型提供真实数据支撑
-
管理便利性:平台集中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15. 国标规范
-
GB/T 20481-2017《农田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
GB/T 21962-2008《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
GB/T 24689.6-2009《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16. 参考文献
-
《作物生长环境与土壤水分监测技术》
-
《农业气象环境监测与应用》
-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6
-
国家农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报告资料
17. 案例分享
在江苏某国家级农业现代化试验区,部署了本方案的多层土壤+多高度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实现玉米、小麦田块全天候环境感知。通过该系统,农技人员可掌握地块内各层墒情、风温湿动态,实现“墒情+气象”双驱动的精准灌溉与病害预警,年均节水22%,农药使用量下降18%,被列入区域农业智慧化改造样板。
在江苏某国家级农业现代化试验区,部署了本方案的多层土壤+多高度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实现玉米、小麦田块全天候环境感知。通过该系统,农技人员可掌握地块内各层墒情、风温湿动态,实现“墒情+气象”双驱动的精准灌溉与病害预警,年均节水22%,农药使用量下降18%,被列入区域农业智慧化改造样板。
上一篇:土壤气体交换碳排放氧气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