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白蚁监测
时间:2025-05-20
涉川
一、方案背景与意义
古树作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珍贵载体,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生态多样性的延续。然而,在实际保护过程中,白蚁对古树的蛀蚀破坏时常发生,其危害具有隐蔽性强、扩散速度快、治理成本高等特点。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无法实现及时发现与精准定位,亟需智能化手段进行实时、连续、高精度的监测与预警。
本方案基于24GHz多普勒微波雷达感应技术,结合复合AI智能分析算法,构建了全天候、低功耗、主动型的白蚁监测体系,通过4G无线网络将监测数据主动上报至平台,实现古树病虫害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理,为古树保护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古树作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珍贵载体,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生态多样性的延续。然而,在实际保护过程中,白蚁对古树的蛀蚀破坏时常发生,其危害具有隐蔽性强、扩散速度快、治理成本高等特点。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无法实现及时发现与精准定位,亟需智能化手段进行实时、连续、高精度的监测与预警。
本方案基于24GHz多普勒微波雷达感应技术,结合复合AI智能分析算法,构建了全天候、低功耗、主动型的白蚁监测体系,通过4G无线网络将监测数据主动上报至平台,实现古树病虫害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理,为古树保护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二、监测目标
-
实时感知白蚁活跃度,识别其穿行行为与活动趋势。
-
准确区分白蚁与其他昆虫,提升检测准确率与响应效率。
-
全天候远程监控,不受天气和人力限制,实现无人值守。
-
建立数据平台,对历史白蚁活动数据进行可视化与趋势分析。
-
辅助养护管理决策,科学安排白蚁防治工作。
三、系统结构组成
本监测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本监测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
白蚁监测探测器(地埋式)× N 个
-
数据采集与传输终端(内置4G模块,支持主动上报)
-
太阳能供电模块(10W太阳能板 + 10Ah锂电池)
-
远程监测平台(支持网页端与手机小程序查看)
-
部署支架与防护设施(IP65户外防护等级)
四、功能特点
-
先进探测技术:采用24GHz微波雷达,结合K-Band平面式天线,实现对地面以下白蚁穿行的精确探测。
-
复合智能算法:结合多普勒原理与AI算法,能够区分白蚁与其他昆虫的微弱差异,避免误报。
-
动态阈值调整:实时感知环境变化,自适应设定识别阈值,增强系统稳定性。
-
智能温度补偿:自动修正因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的误判问题。
-
探测盲区消除:采用独特的下视窗结构设计,避免根部死角的探测遗漏。
-
自动脉冲计数:识别白蚁运动的振动频率与幅度,提取行为特征。
-
超低功耗设计:全年365天稳定运行,适用于偏远、无电源地区。
-
模块化部署:多个传感器可分区布设,便于古树群落或大树根系范围监控。
五、安装与部署要求
-
安装方式:地埋式部署,传感器顶部距离地面高度为 40–50cm。
-
土壤要求:湿度不得超过75%,监测区不应积水或泡水。
-
部署距离:多组感应器之间应保持至少 1 米以上间距,避免干扰。
-
感应器移动后需断电重启以确保重新校准。
-
避免金属干扰:监测箱内不得放入金属物件。
六、技术参数汇总
参数项
|
数值/说明
|
---|---|
探测原理
|
多普勒效应 + 复合智能算法
|
微波频率
|
24GHz ~ 24.25GHz(K-Band)
|
报警输出
|
RS485(Modbus-RTU 协议)
|
外壳尺寸
|
21cm × 19cm(地埋探测器)
|
工作温度
|
-30℃ ~ +65℃
|
工作湿度
|
< 99% RH(不结露)
|
安装深度
|
顶部距地面 40~50cm
|
防护等级
|
IP65
|
供电方式
|
10W太阳能板 + 10Ah锂电池
|
通信方式
|
4G 全网通,主动上报
|
七、数据通信与管理平台
-
4G数据上传:所有白蚁活动数据通过4G模块主动上报至云平台,无需人工干预。
-
手机小程序:可实时查看白蚁活动频率、监测状态、历史曲线等数据。
-
网页端管理平台:支持多终端、多点位集中管理,含告警推送、数据导出、可视化分析功能。
-
报警推送机制:系统根据阈值判定是否触发白蚁异常活动报警,自动推送至用户终端。
八、预警机制与效益分析
1. 预警机制:
1. 预警机制:
-
实时监测地下微动信号。
-
多级智能识别算法筛选数据。
-
一旦白蚁活动超出设定阈值,即刻上报并发出告警。
2. 效益分析:
-
提高古树保护的响应速度与有效性。
-
降低传统巡检成本与风险。
-
实现生态保护信息化、智能化转型。
-
有效避免古树结构损伤与病虫害蔓延。
九、应用场景
-
名木古树保护区
-
城市公园古树群
-
文保单位内庭古树
-
大型风景区历史植株
-
高价值绿地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