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农业灌溉、温室大棚、城市绿化、智慧园林、校园绿化
    您当前位置:主页 > 解决方案 >
    种植密度苗情监测方案
    时间:2025-06-01 涉川
    一、方案背景
    种植密度是影响作物通风透光、光合效率、生物量积累和最终产量的重要农艺因子。传统人工估算方式效率低、误差大,难以支撑大规模精准农业需求。通过构建基于图像识别、激光测距、植株识别与数据分析的一体化种植密度监测系统,可实现对作物分布密度、株距、行距、群体结构等参数的定量监测,为科学种植与农机作业提供决策依据。

    二、监测目标
    1. 实时监测作物的株距、行距与密度分布;
    2. 获取作物区域的苗情指数、长势一致性与空间分布特征;
    3. 识别缺苗、重播、空穴、过密等问题;
    4. 结合图像与传感技术,辅助生长预警与产量估算;
    5. 构建种植密度优化建议模型,服务精准种植管理。

    三、系统构成
    1. 图像采集设备:高清广角摄像头,支持固定安装与移动巡检,自动抓拍作物图像;
    2. AI识别模块:内置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作物目标识别、株距行距提取与缺苗识别;
    3. 激光测距传感器(选配):获取精准的植株间距与高度信息;
    4. 4G数据采集主机:嵌入边缘处理模块,支持本地计算和4G远程主动上报;
    5. 环境传感器(选配):可集成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分析密度与环境关联;
    6. 管理平台:支持地图布点、指标查看、预警推送、图像分析与报告导出;
    7. 供电系统:太阳能板与锂电池保障全年运行。

    四、监测内容
    1. 种植密度:通过图像分析识别单位面积作物数量;
    2. 株距与行距:提取作物排列轨迹,判断是否达标;
    3. 缺苗与过密判别:识别不规则种植区域、空穴区与重叠区;
    4. 苗情指数(NDVI/LAI):反映密度对应的光合能力与生长健康;
    5. 群体一致性评估:判断区域内作物生长整齐程度与密度均匀性;
    6. 图像对比分析:周期性对比图像识别生长变化和密度调整效果。

    五、功能特点
    • 自动识别:AI模型自动识别作物数量、株行间距;
    • 边缘计算:图像在终端初步分析,减少数据上传压力;
    • 4G主动上报:支持远程实时查看数据与图像;
    • 异常预警:密度过高或空缺区域自动报警提示;
    • 多类型作物支持:适配小麦、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等不同株型作物;
    • 平台可视化:图像与密度数据同步展示,支持报表输出;
    • 历史数据对比:支持同一地块多期作物密度演变对比。

    六、应用场景
    • 大田作物种植管理(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 智慧农场种植规范监督;
    • 农业科研基地株行距实验对比;
    • 粮食主产区密植栽培模式研究;
    • 农机辅助导航与作业质量追踪;
    • 高标准农田复查与智能验收。

    七、安装部署方式
    • 图像采集设备可固定在田间立杆上或搭载于无人车/轨道巡检装置;
    • 监测区域按典型区域布设,建议每100–300亩部署一套;
    • AI模型可在本地采集主机或云端识别,根据应用需求灵活配置;
    • 所有监测设备支持太阳能+电池供电,具备防尘防水功能,适应野外长时间运行;
    • 数据通过4G上传至平台,可设定数据采集频率、识别时间段等参数。

    八、效益分析
    • 提高种植规范化水平,避免过密或过疏种植影响产量;
    • 降低人工统计成本,提升田间管理效率;
    • 支持育种、试验田、农业推广部门开展密度优化研究;
    • 为农机作业精度校核与农事活动优化提供参考;
    • 建立作物密度—长势—产量之间的可视化关联体系。

    九、执行规范与标准参考
    1. 《NY/T 3063-2016 作物种植密度测量技术规范》
    2. 《GB/T 36952-2018 农业遥感图像识别规范》
    3. 《智慧农业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4. 《GB/T 13321-2007 农业植被监测技术规范》
    5.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各类农田信息化与农机作业监管标准体系。
    智能灌溉硬件提供商

    Copyright © 2020 www.awver.com 涉川实业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200169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