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区鸟类在线监测
时间:2025-06-23
涉川
方案介绍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也是生态平衡的关键维护者。生态旅游区因生态环境良好、水陆资源丰富,常成为候鸟栖息、繁殖与迁徙的重要通道。为实现对鸟类资源的动态掌握和科学保护,需构建一套以音视频识别、远程感知、数据智能分析为核心的鸟类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全天候运行,兼具科研监测、生态保护与公众科普三重功能,是智慧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支撑体系。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也是生态平衡的关键维护者。生态旅游区因生态环境良好、水陆资源丰富,常成为候鸟栖息、繁殖与迁徙的重要通道。为实现对鸟类资源的动态掌握和科学保护,需构建一套以音视频识别、远程感知、数据智能分析为核心的鸟类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全天候运行,兼具科研监测、生态保护与公众科普三重功能,是智慧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支撑体系。

监测目标
-
实时捕捉鸟类活动图像、声音等生态行为信息
-
自动识别鸟类物种、数量、活动时间和频率
-
建立鸟类多样性数据库,形成长周期观测资料
-
发现濒危、外来或异常种群分布情况,辅助保护措施制定
-
支持在线平台展示与游客科普教育,提升生态认知
需求分析
生态旅游区往往分布广、地形复杂,传统人工巡查方式受限于时间、天气与人力成本,难以持续获取鸟类活动的完整记录。特别是在夜间、隐蔽或高处区域,鸟类的音频或行为信息易被忽略。因此,必须部署具备远程传输、全天候工作能力的音视频监测设备,借助AI算法实现自动识别与分析,同时支持在线展示与专家复核,满足监测、管理与科普多方需求。
生态旅游区往往分布广、地形复杂,传统人工巡查方式受限于时间、天气与人力成本,难以持续获取鸟类活动的完整记录。特别是在夜间、隐蔽或高处区域,鸟类的音频或行为信息易被忽略。因此,必须部署具备远程传输、全天候工作能力的音视频监测设备,借助AI算法实现自动识别与分析,同时支持在线展示与专家复核,满足监测、管理与科普多方需求。
监测方法
系统采用前端智能感知+后端平台处理的双层结构,通过在生态区关键区域(湿地、水源林、草甸、栖息岛等)安装高清音视频采集设备与声纹识别节点,对鸟类活动进行持续记录。AI识别模型可根据鸟类形态、鸣叫特征自动分类识别,数据经4G/北斗模块远程上传至监控平台进行存储、处理与可视化展示。
系统采用前端智能感知+后端平台处理的双层结构,通过在生态区关键区域(湿地、水源林、草甸、栖息岛等)安装高清音视频采集设备与声纹识别节点,对鸟类活动进行持续记录。AI识别模型可根据鸟类形态、鸣叫特征自动分类识别,数据经4G/北斗模块远程上传至监控平台进行存储、处理与可视化展示。
应用原理
前端系统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声纹分析算法与低功耗传输模块,利用高清摄像头和高灵敏拾音器采集鸟类行为影像与鸣叫声。通过内置或边缘计算模块,初步识别鸟类种类与数量,再将结构化数据与音视频原始信息同步上传云端平台。后端平台结合深度学习模型与鸟类数据库,实现自动分类、行为分析、种群动态统计等功能,结果用于生态研究、巡护预警及游客展示。
前端系统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声纹分析算法与低功耗传输模块,利用高清摄像头和高灵敏拾音器采集鸟类行为影像与鸣叫声。通过内置或边缘计算模块,初步识别鸟类种类与数量,再将结构化数据与音视频原始信息同步上传云端平台。后端平台结合深度学习模型与鸟类数据库,实现自动分类、行为分析、种群动态统计等功能,结果用于生态研究、巡护预警及游客展示。
功能特点
-
鸟类图像识别:高分辨率图像实时采集,AI算法支持百余种常见鸟类识别
-
声纹智能分析:自动分辨鸟类鸣叫声,支持夜间及遮蔽区检测
-
多点部署:支持分布式节点布局,全区域无盲区覆盖
-
远程无线传输:支持4G/北斗/Wi-Fi等多种通信方式
-
太阳能供电:适应野外供电不足的部署环境,稳定运行
-
在线平台可视化:实时显示监测数据、图像视频、种类统计与热力图展示
-
科普互动展示:系统对接宣传大屏、触摸终端、小程序等,提升游客参与感
-
报警与记录:识别到重点物种、迁徙异常等情况可自动推送告警
硬件清单
系统由智能图像采集装置(昼夜双模相机)、高灵敏拾音器、AI识别单元、4G/北斗无线通信模块、边缘计算采集主机、太阳能供电系统、远程监控管理平台等部分组成。
系统由智能图像采集装置(昼夜双模相机)、高灵敏拾音器、AI识别单元、4G/北斗无线通信模块、边缘计算采集主机、太阳能供电系统、远程监控管理平台等部分组成。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图像分辨率:最高可达1080P高清,红外夜视可视距离30米以上
-
拾音范围:5Hz~20kHz,灵敏度≤-35dB,支持鸟类高频声纹
-
储存容量:本地缓存≥64GB,自动断点续传
-
识别精度:图像识别正确率≥90%,声纹识别率≥85%(持续优化)
-
通信频率:支持4G全网通,上传速率≥5秒/次
-
工作温度:-30℃~+60℃,防水等级≥IP66
方案实现
-
对旅游区进行生态分区与鸟类活动路线评估,制定监测点位布设图
-
安装智能终端,调整图像焦距与拾音方向,完成通讯与供电部署
-
调试识别模型,加载本地鸟类数据库与生态特征模型
-
系统启用后,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管理员可远程巡查、回看、告警处理
-
游客端可通过小程序/大屏浏览实时鸟类活动影像与种类介绍,增强互动性
-
定期维护设备,升级识别模型,提升识别准确率与覆盖种类
数据分析
-
多时段鸟类出现频率统计分析
-
种群丰度变化趋势分析与热区图展示
-
鸟类行为(鸣叫、筑巢、进食)图像分类分析
-
季节性迁徙路径识别与记录比对
-
与气象、植被变化等生态因子进行关联性建模
-
支持数据导出、图文报告生成、专家审核复核功能
预警决策
系统具备异常识别与物种告警功能:
系统具备异常识别与物种告警功能:
-
当探测到濒危鸟类、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或外来入侵种类时,系统自动触发报警
-
活动频率异常增加或减少时,推送生态预警通知
-
鸟类行为异常(大量迁出、集群鸣叫)自动记录并归档
-
系统支持专家远程研判与反馈机制,提升响应能力
方案优点
-
全天候运行,覆盖日夜时段与复杂地形环境
-
有效减少人工巡查压力,节约人力成本
-
建立长期生态数据档案,支持科研与管理决策
-
丰富游客参观体验,增强生态教育传播效果
-
可拓展应用于昆虫、兽类、气象、环境等综合生态监测系统
应用领域
-
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
-
城市生态旅游景区与郊野公园
-
水源保护区、鸟类栖息地及迁徙停歇区
-
国家公园和生态功能区
-
大型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示范区
效益分析
本方案实现了生态旅游区鸟类活动的实时感知与动态记录,提升生态保护信息化、自动化水平。通过多维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分析,可为生物多样性管理、科普教育传播、生态预警防控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的融合发展。
本方案实现了生态旅游区鸟类活动的实时感知与动态记录,提升生态保护信息化、自动化水平。通过多维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分析,可为生物多样性管理、科普教育传播、生态预警防控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的融合发展。
国标规范
-
GB/T 31534-2015《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
-
GB/T 36130-2018《生态旅游景区服务规范》
-
GB/T 31274-2014《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范》
-
GB/T 22268.1-2008《鸟类调查方法 第一部分:现场观察法》
-
HJ 1226-2021《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导则 鸟类》
参考文献
-
《鸟类声纹识别技术研究与系统构建》
-
《生态旅游区鸟类多样性时空分布研究》
-
《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
《自然保护区鸟类监测与保护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