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迁徙识别系统在线监测
时间:2025-06-23
涉川
方案介绍
鸟类迁徙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为壮观和复杂的生物现象之一,迁徙通道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生态安全与物种生存。中国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关键地段,长期以来,缺乏对迁徙鸟类的连续性动态监测手段。本方案围绕智能识别与在线监控技术,构建一套集声纹识别、图像采集、数据分析与平台展示于一体的鸟类迁徙识别系统。系统可长期部署在迁徙廊道及栖息地,实现对迁徙物种的及时识别、数量统计与异常行为预警,提升生态管理效率。
鸟类迁徙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为壮观和复杂的生物现象之一,迁徙通道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生态安全与物种生存。中国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关键地段,长期以来,缺乏对迁徙鸟类的连续性动态监测手段。本方案围绕智能识别与在线监控技术,构建一套集声纹识别、图像采集、数据分析与平台展示于一体的鸟类迁徙识别系统。系统可长期部署在迁徙廊道及栖息地,实现对迁徙物种的及时识别、数量统计与异常行为预警,提升生态管理效率。

监测目标
-
实时捕捉并识别迁徙鸟类种类、数量、迁徙时间
-
建立迁徙数据档案,分析鸟类迁徙路径、节律与频率
-
监测关键物种、濒危物种、外来物种动态
-
识别迁徙过程中可能的干扰与威胁因子
-
为生态保护政策与管理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需求分析
传统的鸟类迁徙调查多依赖人工观测或雷达跟踪,存在时间不连续、物种分辨率低、野外工作强度高等问题。尤其在夜间迁徙高峰或偏远湿地区域,人工监测难以开展。通过部署具备视觉与声学识别能力的监测系统,并结合4G/北斗无线通讯,可实现无人化、全天候的在线迁徙监测,满足高频、精准、连续的科研与管理需求。
传统的鸟类迁徙调查多依赖人工观测或雷达跟踪,存在时间不连续、物种分辨率低、野外工作强度高等问题。尤其在夜间迁徙高峰或偏远湿地区域,人工监测难以开展。通过部署具备视觉与声学识别能力的监测系统,并结合4G/北斗无线通讯,可实现无人化、全天候的在线迁徙监测,满足高频、精准、连续的科研与管理需求。
监测方法
系统采用多源感知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前端通过高清摄像机记录飞行图像,红外夜视设备辅助夜间识别,搭配高灵敏拾音器进行声纹采集,边缘计算单元在本地初步处理后将结构化信息上传至云平台。后端平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鸟类种类比对、迁徙路径建模与热力图绘制,实现自动化识别与分析。
系统采用多源感知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前端通过高清摄像机记录飞行图像,红外夜视设备辅助夜间识别,搭配高灵敏拾音器进行声纹采集,边缘计算单元在本地初步处理后将结构化信息上传至云平台。后端平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鸟类种类比对、迁徙路径建模与热力图绘制,实现自动化识别与分析。
应用原理
系统核心依托于图像识别与声纹识别的人工智能算法。摄像头采集鸟群飞行图像后,通过特征提取与训练模型比对,实现对物种的快速识别。声纹模块则识别鸟类鸣叫的频率、幅度与波形,与数据库比对实现同步确认。最终结合时空坐标信息,绘制迁徙轨迹,识别集群行为及动态变化趋势。
系统核心依托于图像识别与声纹识别的人工智能算法。摄像头采集鸟群飞行图像后,通过特征提取与训练模型比对,实现对物种的快速识别。声纹模块则识别鸟类鸣叫的频率、幅度与波形,与数据库比对实现同步确认。最终结合时空坐标信息,绘制迁徙轨迹,识别集群行为及动态变化趋势。
功能特点
-
多源识别:图像识别与声纹识别双通道协同提升识别准确率
-
全天候采集:昼夜连续工作,适配恶劣天气与复杂环境
-
远程传输:4G/北斗等多种通信方式保障实时数据上传
-
智能识别平台:内置鸟类数据库与迁徙算法,支持自主学习与模型优化
-
实时告警机制:可设定濒危鸟类、外来入侵物种等目标种群触发告警
-
系统联动:可与气象、水质、湿地水位监测系统联动分析
-
生态科普展示:系统支持与公示大屏、小程序对接,提升公众参与度
硬件清单
系统主要包括高清图像采集装置、夜视摄像机、高灵敏拾音器、边缘智能处理单元、无线通信模块、太阳能供电模块、数据采集平台与可视化展示系统等组成。
系统主要包括高清图像采集装置、夜视摄像机、高灵敏拾音器、边缘智能处理单元、无线通信模块、太阳能供电模块、数据采集平台与可视化展示系统等组成。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图像分辨率:1080P及以上,支持10米以上飞行物体自动聚焦
-
夜间识别距离:红外补光30米范围内清晰成像
-
声音采样频率:≥44.1kHz,支持20kHz以内鸣叫声识别
-
图像识别准确率:≥90%(常见迁徙种类)
-
声纹识别准确率:≥85%,支持噪声滤波与动态比对
-
工作温度:-30℃~+60℃,设备防护等级IP66以上
-
通信延迟:数据上传延迟≤10秒,支持断点续传
方案实现
-
结合历史迁徙数据,分析高频迁徙通道与关键栖息地
-
在合适区域安装声纹与图像终端设备,并完成通信与供电部署
-
对常见迁徙鸟类开展声纹与图像库训练与模型优化
-
设备运行后自动记录数据,上传至平台识别处理
-
后台可视化平台展示迁徙种类、数量、时间段与路径图
-
管理端可导出监测报告,或接收预警信息推送
-
定期回溯迁徙趋势,分析栖息地使用与迁徙规律
数据分析
-
迁徙种类数量变化趋势分析
-
日迁徙频率统计与峰值时间段比对
-
鸟类迁徙路线空间轨迹绘制与热力分析
-
同一物种不同年度迁徙行为对比分析
-
异常迁徙、停滞与分布异常区域识别
-
结合气象与地理数据建模迁徙行为预测模型
预警决策
系统设定多项预警机制,包括:
系统设定多项预警机制,包括:
-
濒危或一级保护鸟类迁徙迹象出现告警
-
外来或入侵种类首次识别立即推送通知
-
鸟群迁徙活动异常集中或迁徙停滞预警
-
迁徙通道遭遇恶劣天气时提前预警通报
-
支持向生态主管部门自动报送重点动态报告
方案优点
-
自动化运行,减少人工调查负担,提升效率与准确性
-
实时性强,便于动态决策与现场响应
-
数据积累可支持迁徙行为模型研究与物种保护预案
-
与图像、气象、生态数据融合,构建综合生态监测体系
-
平台可开放共享,服务科研、管理、教育多方需求
应用领域
-
候鸟迁徙通道重点控制点
-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
-
跨境迁徙路径节点城市与区域
-
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重建区域
-
高校科研机构长期生态观测站
效益分析
该方案可在不干扰鸟类活动的前提下,持续、自动、精准记录迁徙动态,为科学界提供长期高质量数据,为管理部门提供快速响应依据,同时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与参与度。系统的推广将推动我国鸟类迁徙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履约工作向前迈进。
该方案可在不干扰鸟类活动的前提下,持续、自动、精准记录迁徙动态,为科学界提供长期高质量数据,为管理部门提供快速响应依据,同时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与参与度。系统的推广将推动我国鸟类迁徙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履约工作向前迈进。
国标规范
-
GB/T 31534-2015《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
-
GB/T 22268.1-2008《鸟类调查方法 第一部分:现场观察法》
-
HJ 1226-2021《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导则 鸟类》
-
GB/T 36068-2018《生态保护红线监测技术导则》
-
GB/T 36130-2018《生态旅游景区服务规范》
参考文献
-
《中国迁徙鸟类分布与行为图谱研究》
-
《声学与图像识别在生态监测中的融合应用探讨》
-
《人工智能与生态遥感监测前沿技术综述》
-
《鸟类保护与迁徙路径动态评估》
上一篇:生态区鸟类叫声识别品种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