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介绍
施工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噪声监测系统虽然能够实现声级的采集与预警,但难以有效识别噪声的具体来源与类型特征,导致治理措施缺乏针对性,执法取证效率低下。本方案引入人工智能声源识别技术,在常规声级监测基础上,融合声学特征识别、机器学习与深度神经网络,识别出混凝土搅拌机、塔吊、切割机、打桩机、挖掘机等典型施工设备的运行声音,实现对施工噪声源的自动分类、实时识别、定向定位与智能防控。
监测目标
-
实时采集施工区域声环境数据(Leq、Lmax、Lmin)
-
基于AI算法识别噪声声源类别及运行时间段
-
实现关键施工机械声音的自动分类与记录
-
建立噪声类型识别档案,为整改与执法提供证据
-
支持对异常噪声行为的预警与推送,辅助源头治理
需求分析
目前噪声监测系统多以声级值为判断依据,难以应对复杂工地中多设备并发产生的噪声叠加问题。针对不同施工阶段的作业声音(如打桩、切割、运输),仅靠分贝数难以判断是否合规,也无法溯源责任单位。因此,融合AI识别技术与声学阵列,是提升施工噪声治理水平、实现精准管控的关键手段。
监测方法
本系统在声级监测终端中集成麦克风阵列与AI声音分析模块,持续采集工地环境中的声波信号,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特征波形进行分类匹配,识别出具体设备声源。平台可显示每类设备的出现频次、持续时间、响度水平,供监管机构与项目方查阅、预警与比对。
应用原理
-
麦克风阵列采集声波数据并形成声谱图
-
系统提取音频MFCC、频谱包络等声学特征
-
通过已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识别声源类型(如混凝土车、切割机、打桩声等)
-
同步记录声级值与时间标签,上传至云端平台
-
平台对声源活动进行分类统计、异常识别与趋势研判
功能特点
-
实时识别并标记施工中出现的具体噪声设备
-
输出Leq、Lmax、L10、L90等标准声学参数
-
自动生成“声源分类图谱”与“噪声类型时间线”
-
可与视频监控联动,实现声图像一体化记录
-
支持24小时全天候运行,具备超限报警功能
-
可通过微信、短信、平台主动推送异常事件
-
云平台支持数据可视化、历史回溯、报表导出
-
数据合规性强,满足环保、住建多部门监管要求
硬件清单
-
AI语音识别分析终端(嵌入式AI边缘运算平台)
-
多通道拾音麦克风阵列
-
噪声传感器(满足GB二级声级计精度)
-
通信模块(4G/以太网/NB-IoT)
-
远程供电系统(市电/太阳能)
-
户外防护机箱、设备支架、报警器(可选)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声级测量范围:30~130 dB(A)
-
声源识别精度:≥85%(针对已训练施工设备类型)
-
响应时间:≤1s(识别与分类)
-
通讯方式:4G、RJ45、WiFi、RS485
-
防护等级:IP65,适应户外环境
-
工作温度范围:-30℃至70℃
方案实现
-
在施工场界或关键作业区域部署AI声源识别监测终端
-
设置声级阈值与声源种类识别目标
-
系统持续运行,自动记录各类设备声源活动情况
-
若识别到非法时段作业或高强度噪声,系统自动报警并生成记录
-
平台提供按设备种类、作业时间、噪声强度等多维度分析与报表导出
数据分析
-
实时声源分布图、设备运行时段图
-
噪声来源分类占比饼图
-
多天声源活动变化趋势曲线
-
超标设备声音识别记录日志(含图谱、时间戳)
-
同时支持声级曲线与声源分类叠加分析
-
可下载分析报告供项目备案或上报主管部门
预警决策
-
声级超标或非法作业时间段自动推送告警信息
-
结合声源类型设定个性化报警阈值
-
系统提供处理建议与处置记录接口
-
可联动摄像头锁定声源方向与施工行为取证
-
报警数据支持上传环保局、住建局或第三方平台
方案优点
-
打破传统“只看声级”的监测方式,实现“听出是谁”的智能识别
-
精准识别设备种类,有助于分包单位施工管理
-
提供声图双证据,提升环保执法取证效能
-
减少人为干预,提高监督公平性与透明度
-
便于建立工地文明施工声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应用领域
-
房建工地、地铁建设、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噪声监管
-
医疗、教育、居民密集区附近施工现场噪声预警
-
智慧工地平台声环境智能管理模块
-
环评与文明施工考核评估体系
-
城市建设声环境大数据监测网络
效益分析
本方案通过AI识别技术,将施工噪声管理由粗放式转为精准化、智能化,有效推动施工方按规范作业,提升监管效率,降低公众投诉率,增强城市绿色建造水平。同时,所采集的数据将为制定施工时间管控政策、优化建筑施工管理流程提供坚实基础。
国标规范参考
-
GB 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
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
GB/T 3785-2010《声级计》
-
HJ 706-2014《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
HJ 212-2017《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