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与巷道变形在线监测
时间:2025-07-24
涉川
方案介绍
本方案针对隧道与巷道在施工及运营阶段可能发生的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形变、拱顶下沉及衬砌裂缝等问题,构建一套基于测斜仪与多种位移监测传感器的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感知结构变形变化,保障结构安全,辅助工程管理和应急预警。
本方案针对隧道与巷道在施工及运营阶段可能发生的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形变、拱顶下沉及衬砌裂缝等问题,构建一套基于测斜仪与多种位移监测传感器的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感知结构变形变化,保障结构安全,辅助工程管理和应急预警。

监测目标
-
实时掌握隧道与巷道结构的沉降、位移、倾斜与开裂等情况
-
提前预警潜在地质灾害或结构风险
-
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辅助运营和养护管理
需求分析
-
隧道/巷道施工期和运营期均存在一定变形风险
-
人工巡检成本高、周期长、数据不连续
-
需要长期、实时、自动化的数据监控系统,实现精准定位与趋势判断
监测方法
-
垂直/水平测斜仪监测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倾斜与位移
-
多点位移计与裂缝计布设于重点监测段落
-
地表沉降监测与拱顶下沉传感器结合监测沉降速率
-
所有监测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器统一上传云平台,实现远程实时分析
应用原理
通过安装在不同监测位置的MEMS测斜仪、激光位移计、电阻应变计等传感器,感知位移变化并转换为数字信号;数据采集器统一接入,配合4G/LoRa通信技术上传至服务器进行实时存储和分析;系统内置报警逻辑,当超过安全阈值时自动预警。
通过安装在不同监测位置的MEMS测斜仪、激光位移计、电阻应变计等传感器,感知位移变化并转换为数字信号;数据采集器统一接入,配合4G/LoRa通信技术上传至服务器进行实时存储和分析;系统内置报警逻辑,当超过安全阈值时自动预警。
功能特点
-
实时监测:7×24小时连续采集数据
-
多点联动:支持多点布设,多通道协同监测
-
异常预警:超限数据自动触发报警(短信/平台弹窗)
-
云端管理:支持远程查看、曲线分析、历史回溯
-
安装便捷:传感器模块化设计,适应复杂地下环境
硬件清单
-
MEMS测斜仪(垂直/水平)
-
激光位移计
-
多通道数据采集器
-
云平台管理模块
-
通信模块(4G/LoRa)
-
防水防爆接线盒
-
UPS/太阳能独立供电系统
硬件参数(示例)
-
测斜仪:量程±30°,分辨率0.001°,精度±0.05°
-
位移计:量程0~100mm,精度±0.1mm
-
数据采集器:32通道输入,存储容量≥8GB
-
通信方式:4G全网通,或LoRa传输距离>1km
-
电源:DC12V/太阳能/市电备用
方案实现
-
现场勘察确定监测点布设位置
-
安装测斜仪、位移计、裂缝计等设备
-
数据采集器统一接入各类传感器
-
通信模块将数据发送至平台服务器
-
平台进行可视化、分析、曲线输出及预警推送
数据分析
-
监测数据进行趋势拟合与偏差分析
-
支持导出图表、PDF报告、报警记录
-
系统支持定期生成安全分析评估报告
预警决策
-
设定安全阈值分级,分为提醒、警告、严重三级
-
一旦触发预警,自动通知施工单位、运营方和监管人员
-
提供应急处置建议与历史对比分析报告
方案优点
-
安装灵活,适应不同断面结构与地质条件
-
自动采集,避免人为干预造成误差
-
数据丰富,可溯源性强,适用于安全评估
-
云平台支持多项目集中管理
应用领域
-
铁路、公路、地铁等隧道工程
-
煤矿、金属矿井等地下巷道
-
水利、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领域
效益分析
-
降低人工巡检成本
-
提前识别风险,提升安全保障
-
提高管理效率与工程质量评估能力
国标规范
-
GB 5030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GB/T 50344 工程测量规范
-
SL 651 隧道监测技术规程
参考文献
-
《隧道工程监测与安全控制技术》
-
《地下工程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实践》
案例分享
某地铁项目应用该系统,实现隧道施工期与运营期同步监测,对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变形实现全过程管理,提前预警3起重大裂缝隐患,保障施工安全。
某地铁项目应用该系统,实现隧道施工期与运营期同步监测,对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变形实现全过程管理,提前预警3起重大裂缝隐患,保障施工安全。
上一篇:堤岸变形测斜仪防范溃坝在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