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农业灌溉、温室大棚、城市绿化、智慧园林、校园绿化
    您当前位置:主页 > 解决方案 >
    冻土在线监测方案
    时间:2025-11-12 涉川
    一、方案介绍
    冻土是寒区工程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地质对象,其温度场变化直接影响地基稳定性、管道保温性能及结构安全。随着气候变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冻土层出现退化、融沉及水热扰动等问题,亟需建立高精度、长期稳定的在线监测系统。
    本方案构建的 冻土在线监测系统 采用温度传感链(Temperature Sensing Chain)为核心监测单元,结合多点埋设、分层布设与无线数据采集技术,实现对冻土温度场分布、时序变化及冻结—融化界面的动态监测,适用于公路、铁路、隧道、油气管道及寒区建筑等冻土环境工程。
    二、监测目标
    1. 实时监测冻土层内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
    2. 识别季节性冻融界面(0℃等温面)深度变化;
    3. 分析地表温度、气候条件与地下热传导的耦合关系;
    4. 评估冻土区管道、路基及建筑基础的热稳定性;
    5. 为冻土工程设计、维护与灾害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三、需求分析
    冻土具有温度敏感性强、空间差异大、时间变化缓慢的特征。传统人工观测存在以下不足:
    • 采样周期长,不能反映动态变化;
    • 传感点稀疏,难以描述温度场连续分布;
    • 人工读数误差大,不适用于长期无人值守环境。
      因此,冻土温度监测系统需满足:
    • 长期稳定运行、抗低温防水性能强;
    • 传感链分布密集,分辨率高(间距≤0.5m);
    • 支持多点分层布设与分区对比;
    • 数据实时传输、可视化展示;
    • 可扩展地表气象、土壤水分等综合参数。
    四、监测方法
    监测系统在典型冻土剖面布设 5 条温度传感链,分别为 L₀、L₁、L₂、L₃、L₄:
    • L₀链(A型):用于监测管道上部土层与保温层温度。总长约17m(含钻孔深度与终端距离),沿深度方向均匀布设,传感器间距0.5m,共设置8个测点,分布在管道上方、侧方及底部区域。
    • L₁–L₄链(B型):用于监测管道侧向与周边冻土温度分布。各链与管道外壁水平距离分别为0.5m、1.5m、3m与5m,总长约20m,传感器间距0.5m,每条链设置20个温度传感节点。
    传感器均采用高灵敏度热敏元件封装,埋设于防护套管或钻孔中,与地层热传导接触良好。所有监测链通过防水接口连接至数据采集主机,主机将数据通过4G/光纤方式实时上传至监测平台。
    五、应用原理
    1. 温度传导原理:利用热敏电阻或数字温度芯片测量冻土体中各深度温度,依据导热方程计算温度梯度;
    2. 冻融界面识别原理: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确定0℃等温线变化深度,判断冻融循环特征;
    3. 热交换分析原理:结合地表气温与埋深温度差,分析热通量变化与热扰动效应;
    4. 时空插值原理:利用多点监测数据重建三维温度场分布;
    5. 异常识别原理:当某监测点温度变化速率显著偏离趋势,系统自动判定为热扰动或冻胀风险点。
    六、功能特点
    • 高密度多点布设:单条传感链最多支持20点温度监测;
    • 宽温区高精度测量:覆盖 -40℃~+60℃,精度可达±0.1℃;
    • 实时在线监测:自动采集与远程传输,支持分钟级更新;
    • 抗低温性能优越:传感链可在极端寒冷环境长期运行;
    • 分布式架构:支持多剖面多通道同步监测;
    • 智能报警与趋势分析:可自动识别冻融界面移动与异常升温;
    • 数据可视化:提供温度剖面图、时间曲线及热流趋势图。
    七、硬件清单
    • 冻土温度传感链(A型、B型);
    • 多通道数据采集主机;
    • 4G/光纤远程通信模块;
    • 电源系统(市电或太阳能供电);
    • 云端监测与数据分析平台;
    • 防护套管与防冻接口装置。
    八、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温度测量范围:-40℃~+60℃;
    • 温度分辨率:0.01℃;
    • 测量精度:±0.1℃;
    • 传感节点间距:0.5m;
    • 通信方式:RS485/4G/NB-IoT;
    • 防护等级:IP68;
    • 供电电压:DC 12V;
    • 工作寿命:≥10年。
    九、方案实现
    1. 现场布点:在典型冻土段选取代表性剖面,每处设置L₀–L₄五条传感链;
    2. 传感器埋设:传感链垂直埋设于钻孔或固定于管道外壁,保证接触紧密;
    3. 数据采集:采集主机周期采样(1–10分钟可设),记录所有节点温度;
    4. 数据传输:经4G或有线方式实时上传至云平台;
    5. 数据分析:平台自动生成剖面温度曲线、冻结深度分布图与趋势图;
    6. 预警控制:当温度变化速率超过设定阈值或冻结层退化明显时,系统自动推送报警信息。
    十、数据分析
    1. 时域分析:识别温度变化周期、速率及极值;
    2. 空间分布分析:重建多层温度剖面,分析温度梯度;
    3. 冻结深度计算:通过0℃等温线深度变化计算冻融界面;
    4. 长期趋势分析:统计多年平均冻土温度变化与气候影响;
    5. 热稳定性评估:结合地表荷载、管道运行温度分析热扰动影响范围。
    十一、预警决策
    系统采用分级预警机制:
    • 一级预警:冻土温度异常升高或冻结深度减浅10%;
    • 二级预警:冻结层退化明显或温度梯度异常偏移;
    • 三级预警:冻土接近融化状态或出现局部正温区。
      平台可自动推送报警信息,并生成冻结层退化趋势报告。
    十二、方案优点
    • 多点连续监测,空间分辨率高;
    • 设备防冻、防水、防腐蚀,适合极端寒区;
    • 数据自动采集与上传,支持无人值守;
    • 可与地温、气象、水文数据联动分析;
    • 提供长期冻土变化趋势,为工程设计与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十三、应用领域
    • 高寒地区公路与铁路路基工程;
    • 输油、输气及供热管道冻土段;
    • 隧道及桥梁过冻土层基础;
    • 地质灾害隐患区冻融过程监测;
    • 寒区建筑地基热稳定性分析。
    十四、效益分析
    • 安全效益:防止因冻胀、融沉引起的结构破坏;
    • 经济效益:延长工程寿命、减少维护成本;
    • 科研效益:提供冻土动力学研究与气候变化数据;
    • 社会效益:提升寒区基础设施防灾能力。
    十五、国标规范
    • GB/T 50123-201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 GB/T 13441.1-2007 《机械振动与冲击 测量与评价》
    • GB/T 50796-2012 《冻土地区工程勘察规范》
    • SL 431-2008 《滑坡监测技术规范》
    • QX/T 1054-2021 《冻土温度观测规范》
    • GB/T 28827.2-2012 《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通则》
    十六、参考文献
    1. 《冻土工程学(第二版)》
    2. 《寒区地下热稳定性监测技术研究》
    3. 《基于温度链的冻融界面动态监测方法》
    4. 《物联网在寒区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十七、案例分享
    在某高寒输油管道项目中,沿典型冻土段布设温度传感链5条,L₀链位于管顶,L₁~L₄链依次距管道0.5~5m,埋深20m。系统以10分钟间隔采样,数据4G实时上传。
    冬季冻结期间,地表至3.5m温度维持在-1.8℃以下,夏季融化深度达2.7m,冻结界面年变化幅度约0.8m。
    经长期监测分析,项目成功识别管道热扰动区并优化保温层厚度,使局部温度升高幅度降低30%。该系统实现了冻土热状态的动态掌握与工程热稳定性科学控制。
    智能灌溉硬件提供商

    Copyright © 2020 www.awver.com 涉川实业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200169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