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监测危险等级联网应用
时间:2025-05-16
涉川
方案介绍
本方案以雪崩监测为核心,融合气象、积雪、地形和震动等多种传感技术,建立雪崩危险等级评估与联网预警系统。系统通过部署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雪层厚度、雪温、积雪含水率、斜坡震动、风速风向等关键数据,结合模型算法评估区域雪崩风险等级,并通过平台联动预警广播、短信、App、小程序等方式向相关单位和公众发布风险信息,广泛应用于高山公路、滑雪场、矿区、驻地及地质灾害易发区。
本方案以雪崩监测为核心,融合气象、积雪、地形和震动等多种传感技术,建立雪崩危险等级评估与联网预警系统。系统通过部署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雪层厚度、雪温、积雪含水率、斜坡震动、风速风向等关键数据,结合模型算法评估区域雪崩风险等级,并通过平台联动预警广播、短信、App、小程序等方式向相关单位和公众发布风险信息,广泛应用于高山公路、滑雪场、矿区、驻地及地质灾害易发区。

监测目标
-
实时监测积雪状态(厚度、温度、密度、水分)
-
监控斜坡震动变化及雪层结构异常
-
综合气象因素分析雪崩诱发条件
-
分级预警雪崩风险,提前发出防范信息
-
支持历史数据回溯与灾前趋势分析
需求分析
雪崩具有突发性强、速度快、破坏力大的特点,人工巡查难以覆盖全部高风险区域。传统监测手段滞后、预警效果有限,急需构建一个多维数据感知、智能判断与广域发布一体的联网雪崩危险等级评估与预警系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雪崩具有突发性强、速度快、破坏力大的特点,人工巡查难以覆盖全部高风险区域。传统监测手段滞后、预警效果有限,急需构建一个多维数据感知、智能判断与广域发布一体的联网雪崩危险等级评估与预警系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监测方法
采用多点布设方式,在潜在雪崩斜坡区域部署积雪层传感器、斜面震动传感器、自动气象站、地温探头等设备,结合视频监控和GNSS滑移监测,采集实时数据,通过4G/北斗/LoRa等方式上传平台,平台算法自动评估雪崩危险等级,并联动预警机制。
采用多点布设方式,在潜在雪崩斜坡区域部署积雪层传感器、斜面震动传感器、自动气象站、地温探头等设备,结合视频监控和GNSS滑移监测,采集实时数据,通过4G/北斗/LoRa等方式上传平台,平台算法自动评估雪崩危险等级,并联动预警机制。
应用原理
-
利用积雪层厚度、密度、含水率及温度判断雪层稳定性
-
通过震动传感器判断是否有滑移预兆
-
根据风速、温差、降雪量等气象参数评估雪层荷载变化
-
应用雪崩危险等级判别模型(如欧盟雪崩等级标准)综合判断风险级别
-
联网平台统一处理数据并分发预警信息
功能特点
-
实时采集多种雪情与环境数据
-
内置雪崩风险评估模型,自动判级
-
具备图形可视化界面与趋势分析功能
-
具备自动语音广播、短信推送、App预警等多种发布方式
-
预警等级可配置,自定义阈值与联动机制
-
支持历史数据查询与灾情回溯分析
硬件清单
-
积雪厚度/密度/温度/含水率综合监测传感器
-
斜坡震动传感器/微震动仪
-
自动气象站(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雪量)
-
雪崩摄像监控设备(可选热成像)
-
GNSS形变监测设备(用于斜坡滑移)
-
数据采集器与远程通讯模块(4G/LoRa/北斗)
-
独立供电系统(太阳能+蓄电池)
-
雪崩预警喇叭、预警灯或LED提示牌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雪层厚度传感器:0~500cm,精度±1cm
-
雪温传感器:-50℃~+10℃,精度±0.2℃
-
含水率传感器:0~100%,精度±2%
-
斜坡震动传感器:频率范围0.5~100Hz,灵敏度优于10μg
-
气象站:风速0~70m/s,精度±0.3m/s;降雪量精度±0.2mm
-
GNSS滑移监测精度:水平±2mm,垂直±3mm
方案实现
-
实地选点:确定雪崩高风险区域与布设位置
-
安装设备:部署雪情监测、震动传感器和气象设备
-
通信配置:设置数据采集频率与无线上传机制
-
模型接入:平台部署雪崩风险分析模型
-
平台联动:接入预警发布模块与本地应急广播系统
-
实时运行:系统全天候自动采集、分析与发布风险等级
数据分析
-
持续监测雪层厚度变化趋势,识别快速积雪或雪层不稳
-
风速叠加降雪量数据判断风积雪风险
-
多传感器联动触发异常(如震动+温升+雪厚突变)分析潜在滑移风险
-
使用统计或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风险等级判定(如L1~L5)
-
可视化平台图表展示监测曲线、风险地图、预警日志
预警决策
-
系统根据模型输出自动评估危险等级,划分为绿色(安全)、黄色(注意)、橙色(预警)、红色(危险)四级
-
危险等级提升时自动触发:语音广播、LED警示、短信/微信通知、上报指挥中心
-
支持联动封路、疏散、交通管控、启动应急响应等措施
方案优点
-
多参数融合判断,提高预警准确率
-
可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连续性雪情监测
-
预警信息多渠道快速发布,响应及时
-
模块化部署、适应性强,可扩展多区域联网应用
-
支持移动终端查看与历史数据对比
应用领域
-
高山交通路线(国道、省道、边防通道)
-
滑雪旅游区、登山区域
-
高寒山区矿区、工程驻地
-
军事哨所与边防站
-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雪崩预警与防控
效益分析
-
显著提升雪崩预警能力与应对效率
-
保障交通安全、旅游安全与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
降低灾后救援成本,实现“防为主、防救结合”
-
为灾害研究与长期气候演变积累可视化、连续性监测数据
国标规范
-
GB/T 40961-2021《雪崩灾害风险评价技术规范》
-
GB/T 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
GB/T 34002-2017《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技术规范》
-
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雪荷载相关)
参考文献
-
《雪崩形成机理与危险评估研究》
-
《山区雪崩遥感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研究》
-
《雪崩预警系统在高寒地区道路保障中的应用探索》
案例分享
在四川某高原边防哨所附近的雪崩高发通道,通过部署热感震动传感器、积雪厚度监测仪和气象站,结合卫星通信与预警广播,在2024年冬季有效监测并预警4次可能雪崩事件,提前封闭道路与人员撤离,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及交通中断,获得部队与地方政府高度评价。
在四川某高原边防哨所附近的雪崩高发通道,通过部署热感震动传感器、积雪厚度监测仪和气象站,结合卫星通信与预警广播,在2024年冬季有效监测并预警4次可能雪崩事件,提前封闭道路与人员撤离,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及交通中断,获得部队与地方政府高度评价。
上一篇:热成像多光谱环境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