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农业灌溉、温室大棚、城市绿化、智慧园林、校园绿化
    您当前位置:主页 > 解决方案 >
    野生动物音视频监测应用系统
    时间:2025-06-20 涉川

    方案介绍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其栖息环境与行为活动的自然性,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任务。传统的红外相机、定点观察等方法存在覆盖面有限、数据零散、人工依赖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对复杂生态系统中动物动态、叫声行为、种群分布的持续追踪需求。本方案通过构建集成化音视频感知设备,结合4G远程通信、太阳能供电与智能识别算法,实现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多维监测,为生态科研、预警保护、行为分析与数据积累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监测目标

    1. 实现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全天候视频采集与远程可视化监管

    2. 利用音频监测识别动物叫声、活动频率与生态干扰信号

    3. 建立关键栖息地动物种群动态监测档案

    4. 为科研机构、林业主管部门提供第一手生态视频证据与数据基础

    5. 预警非法活动或生态扰动行为,如盗猎、外来物种入侵等

    需求分析
    在偏远林区、山区、湿地等生态环境中,人工巡护与点状红外相机难以实现长周期、高密度的野生动物监控,且视频数据难以远程调用、声音信息长期被忽略。野生动物的行为和分布受气候、水源、季节性迁徙等多重因素影响,需建立具备自供能、远程传输、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立体化监测系统,以实现生态保护“看得见、听得清、管得住”。

    监测方法
    在典型生态廊道、饮水源、繁殖地、迁徙通道等区域布设音视频监测设备,搭载高清摄像模块、红外夜视系统、高灵敏度拾音器等核心部件。系统支持移动侦测拍摄、语音触发录音等功能,通过4G/北斗网络将数据实时或定时上传至云平台,并结合AI识别模块自动分类动物种类、活动时间与行为模式。

    应用原理
    视频监测基于高帧率高清镜头、补光/红外补偿系统进行昼夜不间断拍摄;音频系统则通过全向或定向麦克风持续采集周边环境声。系统采用边缘计算与远程AI模型对图像、声音进行初步识别分类,并通过平台将有效片段推送至管理者。数据既可实时传输,也支持本地存储+周期上报的节能模式。

    功能特点

    1. 高清红外视频采集:支持昼夜成像,自动切换红外与白光模式

    2. 高灵敏音频采集:能够分辨常见野生动物鸣叫、报警叫声及人为干扰音

    3. 远程无线通信:支持4G全网通或北斗短报文通信,实现数据异地可查

    4. 移动侦测与声音触发:仅在动物活动或发声时自动启动录像与上传,节省能耗

    5. 太阳能自供电系统:支持全年野外独立运行,适应偏远山区部署需求

    6. 边缘AI识别处理:部分模型可在设备端运行,实现初步图像识别与分类标注

    7. 可视化管理平台:地图布点、视频回放、音频分析、日志管理、智能预警等一体化展示

    硬件清单
    系统包括音视频一体化采集终端(带红外摄像头与拾音器)、4G/北斗通信模块、太阳能电源系统(太阳能板+锂电池)、支架/伪装固定结构、数据采集平台或云平台接入系统。部分应用可选配气象监测模块、动物诱引装置等。

    硬件参数(范围、精度)

    • 视频分辨率:支持1080P及以上高清画质

    • 夜视能力:红外成像≥20米可视距离,红外感知自动触发

    • 音频灵敏度:≤35 dB,支持 ≥16bit/44kHz 采样率

    • 通信方式:支持4G全网通、北斗短报文或LoRa等低功耗传输方式

    • 存储能力:本地存储≥128GB,可支持7-30天数据缓存

    • 工作温度:-30°C ~ +60°C,防护等级IP66以上

    • 供电系统:太阳能 20W~40W 配合锂电池≥20Ah,支持7天阴雨续航

    方案实现

    1. 对野生动物高频活动区域进行预勘选址,确定监测点位数量与布局

    2. 采用伪装结构将采集设备固定在树干、岩壁或隐蔽通道处,减少对动物的干扰

    3. 配置通信模块并测试网络通畅度,完成与平台的注册绑定

    4. 开启音视频采集程序,设置自动侦测灵敏度、时间同步与数据上传周期

    5. 后台平台统一管理设备状态、音视频数据归档、行为识别标注与报警记录

    数据分析
    系统可对采集的图像、音频进行分类与标注,输出以下关键数据:

    • 物种活动时段统计与日变化曲线

    • 动物鸣叫频率与行为类型的音频特征图谱

    • 活动区域热度图与时空分布趋势

    • 动物种类识别结果及频次记录

    • 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与故障预警日志

    预警决策
    系统可基于以下逻辑实现多重预警功能:

    1. 检测到非法入侵者声音或工具声音(锯声、脚步声等),自动发送报警信息

    2. 检测到珍稀保护动物频繁活动,平台自动推送物种保护提醒

    3. 音视频中若出现异常行为(如同一地点连续出现悲鸣、挣扎等),可触发专属事件预警

    4. 可联动无人机巡检系统,实现点-线-面三维监控响应机制

    方案优点

    • 实现野外野生动物“可视+可听”的无干扰远程观察

    • 提高生态保护效率与安全预警能力

    • 数据可追溯,长期积累形成生态行为大数据库

    • 系统可全天候独立运行,适用于极端野外环境

    • 支持科研数据接口、视频标注导出、AI模型训练扩展

    • 模块化结构,支持灵活布点与区域规模扩展

    应用领域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栖息地

    • 森林、湿地、草原、山地等生态敏感区域

    • 物种多样性监测与濒危动物保护项目

    • 林业、环保部门远程监管与科普教育基地

    • 高校与科研院所生态行为学研究

    效益分析
    通过构建多点位、自动化、智能识别的音视频监测系统,显著提升对野生动物活动的掌握深度与覆盖广度,实现对生态资源的“看得见、听得清、管得住”。不仅增强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也助力科研创新与公众生态认知,是建设生态文明与智慧林业的重要支撑。

    国标规范

    1. GB/T 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2. GB/T 32257-2015《野生动物监测方法通则》

    3. GB/T 33295-2016《生态遥感与地面同步监测技术要求》

    4. 《国家公园监测技术规范》草案

    5. 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1. 《中国野生动物音视频监测技术实践与发展趋势》

    2. 《保护区远程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3. 《动物行为自动识别与智能分类算法综述》

    4. 《无人监测设备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与挑战》

    智能灌溉硬件提供商

    Copyright © 2020 www.awver.com 涉川实业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200169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