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区动物智能声纹监测系统
时间:2025-06-20
涉川
方案介绍
声纹监测是继红外相机之后新兴的野生动物无干扰感知技术,通过收集并分析动物的声音信号,实现物种识别、活动监测和生态变化趋势判断,具有实时性强、隐蔽性好、覆盖范围广等特点。本方案依托高灵敏度拾音器与边缘AI声纹识别技术,结合远程无线传输系统和野外低功耗运行平台,构建覆盖保护区核心生态区的动物声纹感知网络。系统可在无需人工干预的前提下长期运行,持续采集动物叫声,实现物种动态追踪、非法干扰预警及生态健康评价。
声纹监测是继红外相机之后新兴的野生动物无干扰感知技术,通过收集并分析动物的声音信号,实现物种识别、活动监测和生态变化趋势判断,具有实时性强、隐蔽性好、覆盖范围广等特点。本方案依托高灵敏度拾音器与边缘AI声纹识别技术,结合远程无线传输系统和野外低功耗运行平台,构建覆盖保护区核心生态区的动物声纹感知网络。系统可在无需人工干预的前提下长期运行,持续采集动物叫声,实现物种动态追踪、非法干扰预警及生态健康评价。

监测目标
-
实现对野生动物叫声的实时采集与声纹特征分析
-
自动识别特定物种声纹,记录其活动时段与频率
-
分析声景变化趋势,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态
-
识别异常声源,如人声、机械声等潜在生态干扰因素
-
为生态保护区的科研、执法与管理提供声学数据支撑
需求分析
传统监测手段多依赖红外视频或人工巡护,难以在夜间、密林、水域等可视障碍区域实现有效监控。而多数野生动物具有典型的叫声特征,且活跃于人类不易进入的区域与时段。声纹识别可作为高效补充手段,实现“听得见”的生态监测。此外,噪声污染、人为干扰等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亦可通过声纹系统提前感知并预警。
传统监测手段多依赖红外视频或人工巡护,难以在夜间、密林、水域等可视障碍区域实现有效监控。而多数野生动物具有典型的叫声特征,且活跃于人类不易进入的区域与时段。声纹识别可作为高效补充手段,实现“听得见”的生态监测。此外,噪声污染、人为干扰等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亦可通过声纹系统提前感知并预警。
监测方法
在保护区内布设声纹采集终端,搭载高灵敏度麦克风、边缘计算单元与无线通信模块。系统持续或定时采集环境音频,通过本地AI算法或远程平台进行声纹识别、分类、匹配与存档。终端支持事件触发记录模式,可根据设定条件(如音量突变、目标声纹出现)启动记录与上传。
在保护区内布设声纹采集终端,搭载高灵敏度麦克风、边缘计算单元与无线通信模块。系统持续或定时采集环境音频,通过本地AI算法或远程平台进行声纹识别、分类、匹配与存档。终端支持事件触发记录模式,可根据设定条件(如音量突变、目标声纹出现)启动记录与上传。
应用原理
声纹识别依托于动物发声的频谱、幅度、节奏等独特参数,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构建标准声纹库。采集到的环境音频在本地或平台端进行特征提取,与声纹库比对后实现物种自动识别。同时,非目标声源亦可分类储存,用于人类干扰检测、异常事件分析及声景研究。系统可实现离线采集、断点续传、远程唤醒等智能管理功能。
声纹识别依托于动物发声的频谱、幅度、节奏等独特参数,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构建标准声纹库。采集到的环境音频在本地或平台端进行特征提取,与声纹库比对后实现物种自动识别。同时,非目标声源亦可分类储存,用于人类干扰检测、异常事件分析及声景研究。系统可实现离线采集、断点续传、远程唤醒等智能管理功能。
功能特点
-
多物种识别:支持多种鸟类、兽类、两栖类动物声纹识别与分类管理
-
声纹自动比对:具备深度学习算法支持的声纹匹配功能,实时输出识别结果
-
全天候采集:支持连续或定时录音,适应昼夜、风雨等复杂环境
-
远程无线传输:通过4G/北斗通信实现实时或定期音频数据上传
-
太阳能低功耗供电:适用于无市电野外环境,支持阴雨天续航运行
-
智能事件记录:可设置声级阈值、目标声纹触发条件,自动上传事件片段
-
可视化平台管理:地图布点、声纹热图、物种分布统计、报警日志集成展示
硬件清单
系统由声纹采集终端(含麦克风阵列、边缘处理单元、存储单元)、通信模块(4G或北斗)、供电系统(太阳能板+锂电池)、防护结构与平台接口组成。可根据保护区地形与物种分布灵活布点部署。
系统由声纹采集终端(含麦克风阵列、边缘处理单元、存储单元)、通信模块(4G或北斗)、供电系统(太阳能板+锂电池)、防护结构与平台接口组成。可根据保护区地形与物种分布灵活布点部署。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频率响应范围:20Hz~20kHz
-
音频采样率:≥44.1kHz,位深≥16bit
-
灵敏度:≤35 dB
-
信号处理延迟:<500ms
-
通信方式:4G全网通、北斗短报文、LoRa(可选)
-
存储容量:≥128GB本地缓存,支持断网续传
-
工作温度:-30°C至+65°C
-
防护等级:IP66以上,防尘防水抗腐蚀
方案实现
-
规划监测区域与布点策略,选择迁徙通道、栖息热区、物种频发区等关键点部署
-
安装声纹采集终端并调试音频灵敏度与背景噪声屏蔽算法
-
接入远程平台并配置通信参数,实现自动数据上报与远程设备管理
-
构建或接入动物声纹数据库,完成模型训练与物种绑定识别逻辑
-
系统正式运行后,持续采集并上传识别结果、原始音频及事件日志
-
平台周期性分析物种出现频率、叫声时段、生态变化趋势,形成可视化报告
数据分析
平台将对采集的音频进行如下分析与展示:
平台将对采集的音频进行如下分析与展示:
-
动物声纹识别结果与物种频率分布
-
时段/季节性叫声热力图
-
声景变化趋势分析(声压、声源复杂度等)
-
干扰声源识别与异常事件记录
-
物种行为关联数据(如繁殖期频率上升等)
预警决策
系统支持多种预警机制:
系统支持多种预警机制:
-
物种监测预警:珍稀物种声纹出现自动报警,提醒管理人员记录与响应
-
生态扰动预警:检测到施工、车辆、人声等非法干扰源立即推送警报
-
声景异动预警:长期声景指数偏离正常范围时提示潜在生态问题
-
设备异常告警:麦克风故障、通信中断、供电异常等信息及时上报
方案优点
-
实现野生动物“看不见但听得清”的非干扰式长期监测
-
适用于夜间、森林深处、水源周边等可视盲区监控补充
-
系统可自动识别、多点布设,提升保护区智能化监管水平
-
数据结构标准、可扩展性强,便于对接科研系统与管理平台
-
适应性强,支持极端天气与复杂地形下长期稳定运行
应用领域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生态红线区域
-
珍稀物种核心栖息地与繁殖区
-
森林、湿地、山地等生态敏感区
-
环保、林业、科考部门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
科研院所、高校生态行为学、生态声景学研究场景
效益分析
本方案通过部署智能声纹感知网络,实现生态保护区从传统巡护向“全天候、全时段、无盲区”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幅提升物种识别效率与保护反应能力,降低人工巡护压力,为科研积累海量真实世界生态音频数据,是未来生态监管与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基础。
本方案通过部署智能声纹感知网络,实现生态保护区从传统巡护向“全天候、全时段、无盲区”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幅提升物种识别效率与保护反应能力,降低人工巡护压力,为科研积累海量真实世界生态音频数据,是未来生态监管与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基础。
国标规范
-
GB/T 32257-2015《野生动物监测方法通则》
-
GB/T 26424-2010《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
GB/T 36978-2018《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
《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程》
-
HJ 1001-2018《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规范》
参考文献
-
《声纹识别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生态声景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
-
《基于AI声纹识别的物种智能监测平台设计》
-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数字感知体系建设思路》
上一篇:野生动物音视频监测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