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二氧化碳在线浓度监测
时间:2025-07-10
涉川
方案介绍
二氧化碳(CO₂)作为大气环境、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种植、工业排放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关键气体指标,其浓度变化直接关系到环境安全、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红外二氧化碳在线监测系统采用非分散红外(NDIR)原理,通过对二氧化碳气体特征波长的吸收检测,实现对CO₂浓度的实时、准确、连续在线监测,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温室农业、楼宇通风控制、工业排放监控等领域。
二氧化碳(CO₂)作为大气环境、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种植、工业排放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关键气体指标,其浓度变化直接关系到环境安全、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红外二氧化碳在线监测系统采用非分散红外(NDIR)原理,通过对二氧化碳气体特征波长的吸收检测,实现对CO₂浓度的实时、准确、连续在线监测,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温室农业、楼宇通风控制、工业排放监控等领域。

监测目标
-
实时监测空气或封闭空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
识别高浓度、快速变化的二氧化碳异常状态;
-
支持远程数据采集与传输,保障无人值守下的连续监测;
-
保障环境安全,提升通风换气与排放治理效率。
需求分析
现代建筑、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对二氧化碳浓度有精细化管理需求。传统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方式响应滞后、周期长、连续性差,已无法满足动态环境管理的要求。采用红外光谱法的在线监测方式,可大幅提高数据实时性、精度和系统可靠性,支持远程监控、自动预警和智能联控需求。
现代建筑、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对二氧化碳浓度有精细化管理需求。传统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方式响应滞后、周期长、连续性差,已无法满足动态环境管理的要求。采用红外光谱法的在线监测方式,可大幅提高数据实时性、精度和系统可靠性,支持远程监控、自动预警和智能联控需求。
监测方法
-
利用非分散红外(NDIR)光学检测原理,测量二氧化碳对特定波段红外光的吸收强度;
-
内置温度、湿度补偿,保证环境变化下的测量稳定性;
-
传感器模块持续采样空气样本,动态计算CO₂浓度值;
-
通过485/4G/以太网等方式,将实时数据上传至监控平台。
应用原理
二氧化碳分子对4.26μm附近的红外波段有明显吸收,通过红外光源、气室和检测器构建的光路系统,测量气体对红外光强的衰减程度,可根据比尔-朗伯定律计算出气体浓度值。相比电化学法,红外法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高的测量精度。
二氧化碳分子对4.26μm附近的红外波段有明显吸收,通过红外光源、气室和检测器构建的光路系统,测量气体对红外光强的衰减程度,可根据比尔-朗伯定律计算出气体浓度值。相比电化学法,红外法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高的测量精度。
功能特点
-
实时连续检测二氧化碳浓度,具备高灵敏度、低漂移特性;
-
快速响应,适应快速气体浓度变化场景;
-
支持485、4G、以太网、WiFi等多种远程通信方式;
-
支持本地超限报警、远程预警推送;
-
结构防腐、防尘、防潮,适用于室内外多种环境;
-
可拓展温湿度、气压、氧气、挥发性有机物等多参数集成监测。
硬件清单
-
非分散红外二氧化碳检测模块;
-
工业级数据采集主机;
-
远程通信模块(支持4G/以太网);
-
防护外壳及安装附件;
-
电源模块(市电、直流、太阳能可选)。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测量范围:0 - 5000 ppm / 0 - 50000 ppm(可选)
-
测量精度:±(3%读数+50 ppm)
-
响应时间:≤30秒(T90)
-
重复性:≤1%
-
输出信号:RS485(Modbus RTU)、4-20mA、4G无线等
-
防护等级:IP65及以上
-
工作温度:-20℃至+60℃
-
工作湿度:0-95%RH(无凝结)
方案实现
-
在待监测区域合理布设传感设备,形成空间覆盖;
-
通过采集主机统一管理多点数据;
-
实现远程采集、实时显示、历史存储、超限报警功能;
-
与环境调控系统(如空调、风机、排气扇)联动,自动调节通风换气;
-
支持手机小程序、PC网页、云平台等多终端访问。
数据分析
-
实时曲线、历史趋势、多区域对比;
-
异常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
日、周、月度统计报告;
-
与温湿度、通风参数等联动分析环境变化成因。
预警决策
-
基于国家环境标准、行业标准自定义预警阈值;
-
设定多级预警(正常、注意、严重)状态;
-
实时推送短信、APP、平台报警信息;
-
自动触发通风、排气设备联动启动。
方案优点
-
检测灵敏、响应快,适用于动态环境;
-
长期稳定性高,维护周期长;
-
环境适应性强,支持多场景部署;
-
远程化、智能化、可视化程度高;
-
易于部署扩展,兼容其他环境监测参数。
应用领域
-
环境保护: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
温室农业:大棚二氧化碳浓度调控;
-
工业园区:排放源在线监测;
-
楼宇建筑:新风系统优化、室内空气质量管理;
-
学校、医院、办公楼:人员密集场所空气安全;
-
科研领域:环境变化实验监测。
效益分析
通过实时掌握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实现精准控制和科学管理,提升环境安全性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安全事故风险,满足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绿色发展要求。
通过实时掌握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实现精准控制和科学管理,提升环境安全性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安全事故风险,满足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绿色发展要求。
国标规范
-
GB/T 18204.2《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检测方法》
-
GB/T 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HJ 1013《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
ISO 14520《环境监测气体检测仪性能标准》
上一篇:管道噪音泄漏次声波在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