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道因地质活动导致的倾斜变形在线监测
时间:2025-07-24
涉川
一、方案背景
油气管道作为重要的能源输送通道,常穿越山地、河谷、湿陷性黄土、软土地区或地质灾害隐患带。受滑坡、地裂缝、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活动影响,易发生管道基础位移、管体拉伸、变形或断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通过部署高精度倾斜变形监测系统,实时掌握管道沿线的变形状态,以实现灾前预警与灾中响应,保障油气管道安全运行。

二、监测目标
-
实时掌握管道关键区段的倾斜角度、变形幅度和方向;
-
分析地质活动对管道结构产生的应力与形变风险;
-
建立基于数据的预警模型,提前发布地质灾害风险信息;
-
提供远程平台支持,实现数据采集、展示、告警与决策管理;
-
降低人工巡检频次,提高监测效率与响应速度。
三、监测内容
-
管道本体的倾斜与应变;
-
埋地管道的地基位移、沉降;
-
管道周围土体的滑移趋势;
-
相邻山体或边坡的形变对管道的影响;
-
特殊点(穿越河流、断层、隧道口等)处的局部形变监控。
四、技术路线
-
在管道关键节点安装倾斜传感器与地表/埋深位移监测装置;
-
结合GNSS高精度定位,跟踪管道走向微小变化;
-
利用5G/4G无线采集网关,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平台;
-
平台自动生成趋势曲线、偏移预警并联动声光/视频告警;
-
可选接入三维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地-管联动监测。
五、核心设备清单
设备名称
|
功能
|
---|---|
倾斜监测传感器
|
检测管体倾角变化
|
多点位移计 / 沉降监测器
|
监测地基沉降与拉伸
|
光纤光栅应变监测系统(可选)
|
实现精密应变、裂缝预警
|
GNSS差分定位模块
|
获取三维位移和形变信息
|
5G/4G无线采集终端
|
实时采集并远程传输数据
|
太阳能供电与防护外壳系统
|
保障野外长期无人值守运行
|
六、硬件参数(示例)
-
倾斜传感器精度:±0.05°,测量范围:±90°
-
位移测量精度:±0.5 mm,量程可选(10mm~300mm)
-
GNSS定位精度:水平 ±5mm,垂直 ±10mm
-
通信方式:4G/5G/NB-IoT
-
工作温度:-40℃ ~ +85℃
-
防护等级:IP66以上,支持防雷、防尘、防腐蚀
七、监测部署方案
-
布点原则:
-
每隔一定间距(如200m~500m)设置一个倾斜与位移复合监测点;
-
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加密布点;
-
在滑坡、塌陷、断层等复杂区域布设多向传感器。
-
-
供电方案:
-
优先使用太阳能+蓄电池系统;
-
具备低功耗、断电自动唤醒功能。
-
-
通信系统:
-
支持多运营商信号自动切换;
-
异常数据触发优先上传与平台推送。
-
八、平台功能
-
多站点地图展示与变形分布图;
-
实时数据图表、历史趋势分析;
-
超限值智能告警(短信/APP/微信推送);
-
数据导出、分析报告自动生成;
-
可与油气企业SCADA系统、国家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对接。
九、预警机制
-
设定倾角、位移、应变三类预警阈值;
-
三级告警制度:关注、预警、紧急;
-
超限后自动启动联动视频拍摄或控制系统;
-
自动生成预警日志、报告并发送至指定联系人或监管单位。
十、方案优势
-
适应恶劣环境,7×24小时稳定运行;
-
高精度、多维度数据融合;
-
可远程设置、远程诊断、远程升级;
-
无需人工定期维护,支持无人值守;
-
易于扩展其他环境监测模块,如雨量、土壤湿度、地下水位等。
十一、适用场景
-
穿越滑坡区、断层带的油气管道段;
-
河流冲刷段、山体压覆段、软基段;
-
高填方或削坡地段;
-
地震带附近管道线路;
-
埋地管道-地面设备过渡连接区域。
十二、效益分析
-
提前识别地质影响对管道的破坏风险;
-
降低安全事故、泄漏等重大灾害发生概率;
-
降低人工巡查成本与响应时间;
-
有效支撑企业数字化管理、安全监管合规;
-
有利于智慧油气管道系统整体建设。
十三、参考标准
-
《输油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2015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 24336-2009
-
《滑坡监测技术规范》DL/T 5404-2009
-
《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指南》SY/T 6825-2022
-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企业或行业标准
十四、案例分享
西南某山区天然气管道滑坡段监测项目:部署GNSS+倾斜+地表裂缝联合监测系统,实现对重点段落连续、动态的实时数据监控。通过变形速率阈值设定,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动预警,避免了一起可能的天然气泄漏事故。
上一篇:矿坝滑移风险倾斜沉降在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