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倾斜沉降振动在线监测方案
时间:2025-07-24
涉川
一、方案介绍
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结构老化,常面临地基沉降、倾斜、振动等安全隐患,若未及时监测和干预,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结构破坏。本方案基于现代传感技术与5G通信技术,构建一套倾斜、沉降、振动一体化的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古建筑结构健康状态的实时采集、智能预警与远程管理,保障文物建筑安全。
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结构老化,常面临地基沉降、倾斜、振动等安全隐患,若未及时监测和干预,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结构破坏。本方案基于现代传感技术与5G通信技术,构建一套倾斜、沉降、振动一体化的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古建筑结构健康状态的实时采集、智能预警与远程管理,保障文物建筑安全。

二、监测目标
-
实时监测古建筑关键结构点的倾斜角度变化;
-
动态获取地基沉降数据,判断不均匀沉降趋势;
-
跟踪振动频率与强度,评估外部扰动风险;
-
为文物保护单位提供长期结构健康数据支撑。
三、需求分析
古建筑保护需要“无扰动、连续性、高精度”的监测方案。传统周期性人工测量方式存在时效性差、误差大、不具备预警功能等问题。急需部署低功耗、高灵敏度、多参数融合、支持远程管理的在线监测系统,以满足监管部门及科研机构的实时监管与历史数据溯源需求。
古建筑保护需要“无扰动、连续性、高精度”的监测方案。传统周期性人工测量方式存在时效性差、误差大、不具备预警功能等问题。急需部署低功耗、高灵敏度、多参数融合、支持远程管理的在线监测系统,以满足监管部门及科研机构的实时监管与历史数据溯源需求。
四、监测方法
-
倾斜监测:采用MEMS倾角传感器安装于墙体、塔身等结构节点,获取倾斜变化。
-
沉降监测:采用激光沉降计或高精度位移传感器测量地基沉降位移。
-
振动监测:部署三轴加速度计或地震波传感器,检测微振动响应。
-
通讯方式:5G-Cat1远程采集传输,实现全天候在线上传至平台。
五、应用原理
传感器采集模拟或数字信号,经采集终端处理并通过5G网络主动上报,平台实时接收数据,通过AI算法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并判断结构风险等级。
传感器采集模拟或数字信号,经采集终端处理并通过5G网络主动上报,平台实时接收数据,通过AI算法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并判断结构风险等级。
六、功能特点
-
无线安装,低功耗运行
-
支持5G远程传输与数据云同步
-
数据超限报警,支持短信/微信/平台多渠道推送
-
支持历史数据查询、趋势图分析
-
远程管理与参数配置升级
七、硬件清单
-
MEMS倾斜传感器 × 若干
-
沉降监测位移计 × 若干
-
三轴振动传感器 × 若干
-
5G数据采集终端 × 若干
-
户外防护箱与供电系统(太阳能+电池)
-
云监测平台访问权限
八、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倾角传感器:量程 ±90°,精度 ≤0.1°
-
沉降传感器:量程 0–100mm,精度 ≤0.1mm
-
振动传感器:频率响应 0.5–100Hz,精度 ≤0.005g
-
采集终端:支持Modbus RTU协议,最多采集100变量,功耗 ≤1W,通信方式:5G Cat1全网通
九、方案实现
-
前期勘察,选定监测点位
-
现场安装传感器与采集终端,并完成校准
-
启动数据平台,实现实时监测与后台展示
-
设置阈值,开启异常预警与历史趋势分析功能
-
后期定期维护数据系统与电源模块
十、数据分析
平台提供数据实时曲线、趋势分析图、报警记录、导出报表等功能。基于时序算法对倾斜、沉降、振动的变化趋势进行建模预测,辅助风险决策。
平台提供数据实时曲线、趋势分析图、报警记录、导出报表等功能。基于时序算法对倾斜、沉降、振动的变化趋势进行建模预测,辅助风险决策。
十一、预警决策
支持设定多级预警机制,阈值触发后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给指定责任人。严重预警将同步发送至主管部门监管平台,指导应急响应。
支持设定多级预警机制,阈值触发后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给指定责任人。严重预警将同步发送至主管部门监管平台,指导应急响应。
十二、方案优点
-
实时、精准、非接触式监测
-
多参数融合,整体结构评估
-
支持5G远程维护,无需人工巡检
-
适应野外复杂气候环境
-
灵活扩展更多环境传感模块
十三、应用领域
-
古塔、古庙、古民居等历史建筑
-
世界文化遗产现场
-
文保单位、历史研究机构
-
建筑工程结构健康监测
十四、效益分析
-
降低文物保护维护成本
-
避免人为破坏与灾害带来的不可逆损失
-
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量化依据
-
满足生态文明与城市规划监管需求
十五、国标规范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
《历史建筑测绘与信息化管理规范》
-
《城市噪声监测技术规范》(HJ640-2012)
-
《文物建筑监测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十六、参考文献
-
《文物建筑结构安全监测技术导则》
-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发展综述》
-
国家文物局《历史建筑保护技术指导》
-
相关工程院校博士论文与科研项目成果
十七、案例分享
-
杭州灵隐寺文保工程项目:安装15个倾斜传感点与8个沉降点,实时传输至市文化局平台,监测数据驱动加固策略调整
-
南京明孝陵拱券稳定性评估系统:部署加速度计与无线采集器,提前预警季节性地基微变形,避免结构裂缝
-
山西平遥古城墙结构监测:结合倾角与沉降数据,指导防雨季地基注浆施工时间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