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气象站在线监测方案
时间:2025-09-01
涉川
一、方案介绍
灾害气象站通过布设多类气象与地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含水率、塌方振动、空气温湿度、气压、太阳总辐射、风速风向、降雨、CO₂浓度、日照时数等参数,结合 4G 主动上报采集仪和太阳能市电双电源系统,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的灾害气象环境综合监测。该方案为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塌方、强降雨等自然灾害提供数据支撑与预警依据。

二、监测目标
-
水土流失预测:通过土壤含水率实时监测,预测泥石流和滑坡风险。
-
塌方监测:通过振动传感器识别突发地质塌方的位移与强度。
-
灾害气象监测:对风、雨、温湿度、气压、日照、辐射进行全要素气象观测。
-
环境质量监测:通过 CO₂ 浓度数据辅助分析植被覆盖与生态变化。
-
数据上报与预警:多传感器数据统一采集并通过 4G 网络实时上报。
三、需求分析
-
多要素融合:需同时监测气象与地质要素,保证灾害前兆的捕捉。
-
实时性要求:灾害突发性强,需实现秒级或分钟级监测与上报。
-
可靠性与适应性:设备需具备防水、防腐、防风、防雷特性,适应野外环境。
-
供电保障:断电环境下,需通过太阳能与市电双电源切换保障持续运行。
-
数据兼容性:需支持 MODBUS 协议,方便与现有监测平台对接。
四、监测方法
-
土壤水分监测:S-SHMS 型传感器实时测定土壤含水率。
-
塌方监测:S-TWBI 振动传感器采集三轴矢量合成 PPV。
-
气象要素监测: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雨、辐射、日照等传感器组成综合气象观测模块。
-
数据采集与传输:通过 4G 主动上报采集仪集中管理,多路模拟量/RS485 接入,统一上传。
五、应用原理
通过多源传感器融合采集,构建灾害发生前兆特征库:
-
土壤水分与降雨数据 → 分析水土流失、滑坡可能性;
-
三轴振动信号 → 提取地质塌方特征频率与强度;
-
气象因子 → 评估灾害发生条件;
-
数据建模 → 结合 PPV 矢量分析、含水率变化率、雨量累积值进行灾害风险预测。
六、功能特点
-
全天候无人值守自动监测
-
多传感器融合,一体化数据采集
-
4G 主动上报,实时性强
-
支持远程参数设置与数据回溯
-
太阳能+市电双供电,确保 7 天不间断工作
-
数据存储+预警推送,减少人工巡检
七、硬件清单
-
土壤含水率传感器(S-SHMS)
-
塌方振动传感器(S-TWBI)
-
空气温湿度传感器(S-CG304)
-
气压传感器
-
太阳总辐射传感器
-
风速传感器
-
风向传感器
-
雨量传感器
-
二氧化碳传感器
-
日照时数传感器
-
4G 主动上报采集仪
-
安装支架+防护箱
-
太阳能市电双电源系统
八、硬件参数(关键指标)
-
土壤含水率:量程 0~100%,精度 ±3%,分辨率 0.1%
-
塌方振动:三轴矢量合成 PPV,支持 VC 振动等级判定
-
空气温湿度:温度 -40
80℃,精度 ±0.2℃;湿度 0100%,精度 ±3% -
气压:10~1200 mbar,精度 ±1.5 mbar
-
辐射:0~200000 Lux,精度 ±3%
-
风速:0~60 m/s,精度 0.3 m/s
-
风向:0~16 方位,分辨率 1 方位
-
雨量:0~30 mm/min,精度 ±2%
-
CO₂:0~2000 ppm,精度 ±(40ppm+2%FS)
-
日照:0~24h,分辨率 0.1h
-
4G 采集仪:支持 RS485,10 路模拟量采集,IP65 防护
-
电源:太阳能 7 天供电 + 市电双备份
九、方案实现
-
现场勘测与选址 → 确定传感器安装点与基站位置
-
安装支架、防护箱 → 固定传感器与采集仪
-
传感器布设 → 土壤、振动、气象多点采集
-
供电系统安装 → 太阳能+市电切换控制器配置
-
数据接入 → 传感器接入采集仪 → 4G 上报平台
-
平台接入 → 云端展示与告警推送
十、数据分析
-
趋势分析:水分、雨量、CO₂、温湿度随时间曲线
-
频谱分析:振动信号 FFT 提取塌方特征频率
-
综合评估:多参数关联,进行灾害风险建模
十一、预警决策
-
分级预警:轻度(预警)、中度(警戒)、严重(灾害发生)
-
自动触发:阈值超限 → 4G 上报 → 平台推送短信/微信/APP 警报
-
决策支持:提供水土保持、山体治理、道路安全等决策数据
十二、方案优点
-
多要素融合:气象+地质一体化监测
-
高可靠性:双电源设计,IP65 防护等级
-
高实时性:4G 主动上报,秒级响应
-
模块化部署:可扩展其他传感器
十三、应用领域
-
山体滑坡、泥石流监测
-
水土流失治理
-
公路铁路边坡灾害预警
-
矿山地质灾害监测
-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
十四、效益分析
-
经济效益:减少灾害损失,降低人工巡检成本
-
社会效益: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
环保效益:辅助水土保持,减少生态破坏
十五、国标规范
-
GB/T 35245-2017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
GB/T 35244-2017 《地质灾害监测传感器通用技术要求》
-
GB 3096-2008 《环境质量标准》
-
GB/T 33792-2017 《自动气象站技术规范》
十六、参考文献
-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
-
《自动气象站建设与应用》 气象出版社
-
《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科学出版社
十七、案例分享
-
贵州山区滑坡监测站:部署土壤含水率+塌方振动+雨量监测,提前 8 小时预警泥石流。
-
四川雅安边坡灾害监测站:采用多要素融合气象站,成功预测并规避道路塌方事故。
-
云南红河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通过含水率+CO₂+辐射监测,为植被恢复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上一篇:高层建筑结构破坏PPV在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