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农业灌溉、温室大棚、城市绿化、智慧园林、校园绿化
    您当前位置:主页 > 解决方案 >
    防灾自然灾害在线监测方案
    时间:2025-09-01 涉川
    方案介绍
    本方案面向山区公路、矿区边坡、水库库岸、林地与城郊易涝区等场景,构建一套“在地气象+地表过程+地质扰动”一体化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系统以自动站为核心,融合土壤含水率、塌方振动、空气温湿度、气压、总辐射、风速风向、雨量、二氧化碳、日照时数等多因子传感,结合4G主动上报采集与本地边缘计算,实现对暴雨、强风、极端温差、低压辐合、地表饱和、边坡失稳等致灾因子的连续观测、趋势分析与分级预警,支持太阳能市电双电源,保证极端天气下持续运行。
    监测目标
    1)暴雨、短历时强降水、连续降水过程的实时识别与累积雨量统计
    2)致灾风场监测与阵风识别,辅助风灾、森林火险扩散与风浪评估
    3)地表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支撑水土流失与滑坡/泥石流易发性评估
    4)塌方与落石振动扰动实时捕捉,进行边坡失稳早期识别
    5)在地气象(温/湿/压/辐射/日照)对地表能量与蒸散的影响刻画
    6)二氧化碳浓度异常联动温度与辐射,用于火源早期线索与通风受限区风险辅助判断
    7)多因子综合指数与趋势预报,形成自动化分级预警与联动处置建议
    需求分析
    1)可靠性:在-40~80℃、高湿、风沙雨雪环境下稳定运行,7天以上离网供电保障
    2)实时性:分钟级采样与上报,突发事件秒级触发报警
    3)准确性:传感器量程覆盖极端天气范围,满足工程预警精度
    4)可扩展:RS485/Modbus标准化接入,支持后续扩展水位、视频等
    5)易维护:模块化安装,远程参数维护与固件升级
    6)安全性:数据本地缓冲+云端多副本,链路与平台权限管理
    监测方法
    1)气象要素连续监测:温湿压、风速风向、总辐射、日照、雨量以1分钟采样、5分钟上报,暴雨/阵风阈值触发秒级上报
    2)地表状态监测:土壤含水率多深度或多点布设,5~10分钟采样;阈值、增量与增长速率三重判据识别饱和与渗流风险
    3)地质扰动监测:塌方振动传感器三轴PPV与VC等级判定,事件触发记录波形要素与持续时长
    4)多因子融合:构建“降雨强度—累计雨量—含水率—振动事件”联动规则,结合风场与辐射条件进行致灾链评估
    5)主动上报:4G链路按固定周期与事件触发双通道上报,异常断点续传与本地缓存
    应用原理
    1)能量与水分平衡原理:辐射—温湿—风场共同决定地表蒸散,土壤含水率在降雨与蒸散之间动态平衡;当降雨强度与累计量超过产流阈值且土壤含水率逼近饱和,坡体有效应力降低、抗剪强度衰减,滑移概率上升
    2)振动传播与强度判定:塌方/落石/滑动产生的弹性波引起三轴速度响应,通过PPV矢量和与VC等级判定扰动强度与可能的结构影响
    3)气压与锋面识别:气压廓线与温湿变化反映低压系统与辐合线通过,为短临强对流提供背景参考
    4)辐射与日照指示:总辐射与日照时数刻画云量与对流潜势;温度上升叠加CO2异常在特定封闭或林下环境下可作为火源线索之一(需与温湿辐射联判)
    功能特点
    1)多因子一体化在线监测,分钟级分辨率
    2)事件触发秒级加报,边缘端本地阈值判别
    3)4G/以太网二选一通信,掉线自动缓存与续传
    4)太阳能+市电双电源,不间断供电≥7天
    5)开放式RS485/Modbus接入,易扩展
    6)分级预警(关注/蓝/黄/橙/红),短信/APP/声光/平台联动
    7)可视化大屏与移动端小程序,历史回放与报表导出
    硬件清单
    1)土壤含水率传感器(0~100%)
    2)塌方振动传感器(三轴PPV向量和,VC等级判定)
    3)空气温湿度传感器(-40~80℃;0~100%RH)
    4)气压传感器(10~1200 mbar,RS485)
    5)太阳总辐射传感器(0~200000 Lux)
    6)风速传感器(0~60 m/s)
    7)风向传感器(0~16方位)
    8)雨量传感器(0~30 mm/分,翻斗或光学式)
    9)二氧化碳传感器(0~2000 ppm)
    10)日照时数传感器(0~24 h统计)
    11)4G主动上报采集仪(10路模拟+2路RS485)
    12)安装支架+防护箱(承载网关/电源/终端)
    13)太阳能市电双电源系统(含控制器与支架、蓄电池)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1)土壤含水率:量程0~100%,分辨率0.1%,精度±3%
    2)塌方振动:输出三轴PPV矢量和与VC振动等级,事件触发记录
    3)空气温湿度:温度量程-40~80℃,分辨率0.1℃,精度±0.2℃;湿度0~100%RH,分辨率0.1%,精度±3%
    4)气压:供电12~24V DC;绝对量程10~1200 mbar;分辨率0.012 mbar;精度±1.5 mbar(@25℃、1035 mbar);温度分辨率0.1℃、精度±0.5℃;输出RS485/Modbus;功耗≤0.15 W
    5)太阳总辐射:0~200000 Lux,分辨率1 Lux,精度±3%
    6)风速:0~60 m/s,分辨率0.1 m/s,精度±0.3 m/s
    7)风向:0~16方位,分辨率1方位
    8)雨量:0~30 mm/分,分辨率0.2 mm/分,精度±2%
    9)二氧化碳:0~2000 ppm,精度±(40 ppm+2%FS),分辨率1 ppm;输出4–20 mA或RS485;-40~70℃,0~100%RH
    10)日照时数:0~24 h;分辨率0.1 h;响应时间<5 s;光谱0.3~3 μm;温度相关<±0.08%/℃
    11)4G主动上报采集仪:DC 12–24V;RS485、以太网/GPRS;Modbus;9600 bps;10路模拟(默认4–20 mA);2路RS485;本地8 Mbit存储;-40~80℃;IP65铝合金外壳
    12)安装支架+防护箱:金属喷涂一节式,耐腐蚀抗风;承载传感器、太阳能板与电源
    13)太阳能市电双电源:支持市电优先/太阳能备援,续航≥7天,含控制器与支架
    方案实现
    1)站点选址:优先选择代表性下垫面与关键风险点(边坡肩/坡脚、沟谷出口、次生灾害通道),满足无遮挡、通风良好、便于维护
    2)传感布设:气象塔2 m或10 m高度布设风速风向;辐射/日照按水平面安装并校平;雨量按规范离地安装与校准;土壤含水率沿坡面多点或多深度(如10/20/40 cm);振动探头紧邻潜在失稳体或危石脚
    3)供电与通讯:太阳能+市电接入,控制器实现充放电管理;4G主链路、以太网可选;本地缓存掉线续传
    4)边缘计算:采集仪内置阈值判别、异动检测与数据清洗(去毛刺、去离群、时间同步)
    5)平台接入:数据入库、看板可视化、地图叠加、报表导出、短信与APP联动
    数据分析
    1)降雨过程分析:分钟强度I、累计雨量P、重现期估算;暴雨三参数(峰值强度、历时、量级)
    2)含水率动态:阈值Hsat、增长速率dH/dt、雨停后衰减常数τ,识别长时段累积渗透与滞后效应
    3)风场与对流背景:10分钟平均与最大阵风;温度—辐射共振幅度作为对流潜势参考
    4)振动事件识别:PPV向量和峰值、主频、持续时长与VC等级,按事件簇聚类与溯源
    5)综合风险指数:R = f(I, P, H, dH/dt, PPV, τ, 风、辐射、气压趋势),输出0~100分连续风险值与分级阈值
    6)模型方法:经验阈值+规则引擎为主,按站点历史数据可迭代采用RUSLE/修正USLE进行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或引入简化随机森林/逻辑回归进行二分类(安全/预警)
    预警决策
    1)分级规则(示例,可本地化标定)
    关注:1小时雨量≥10 mm或阵风≥8 m/s或含水率逼近Hsat-5%
    蓝色:3小时雨量≥30 mm或dH/dt≥1%/10 min或PPV达到低等级阈值
    黄色:6小时雨量≥60 mm且含水率≥Hsat或PPV持续超阈≥30 s
    橙色:12小时雨量≥100 mm且多点含水率饱和,或连续振动事件簇出现
    红色:短历时强降雨(15 min≥20 mm)叠加PPV高等级与位移征兆(如有),立即封控与应急处置
    2)联动处置:短信/APP推送、现场声光、视频抓拍(若接入摄像)、调度清障与交通管制建议、巡查路线与到位反馈
    3)闭环管理:预警—确认—处置—复盘;自动生成事件报告
    方案优点
    1)气象—水文—地质扰动一体化,减少漏报
    2)边缘智能触发与本地缓存,提高极端天气下可用性
    3)标准化接口与模块化供电,快速部署与维护
    4)分级预警与处置闭环,面向实战
    5)可按场景扩展水位、视频AI、人车雷达等
    应用领域
    山区公路与铁路边坡、水库库岸与尾矿库、矿区采空区与排土场、城乡易涝点与排水通道、林区防火与林道保通、景区地质灾害点、在建工程施工场地
    效益分析
    1)安全效益:提前识别致灾链,降低群死群伤与重大财产损失
    2)管理效益:数字化巡查与精准调度,减少盲目封控与误停工
    3)经济效益:事件预警与快速处置减少道路中断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4)社会效益:提升公众安全感与政府治理能力,形成可复制示范
    国标规范
    1)自动气象站与要素观测:参照气象行业相关观测与运行规范(如自动气象站运行与数据质量控制要求)
    2)降水、风、辐射与日照测量:参照相应仪器检定与校准技术规范及国际通用标准(辐射仪参考ISO 9060分类要求)
    3)水文自动测报与数据通信:参照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4)设备防护等级:参照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5)数据与网络安全:参照等级保护相关基本要求与技术指南
    6)接口与协议:Modbus/RS485等工业通信协议相关规范
    注:具体采用标准以项目所在地行业现行版本为准,并在实施前进行条款核对与符合性比对。
    参考文献
    1)水土流失与坡面产流经典模型与经验公式(RUSLE/USLE等)与本地化参数研究资料
    2)自动气象站运行、数据质量控制与校准相关技术资料
    3)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导则、振动监测工程应用资料
    4)仪器生产商产品手册与检定校准报告
    注:项目交付时附设备合格证、检定/校准报告与安装调试记录。
    案例分享
    场景:某省国道峡谷段边坡灾害监测。布设1套灾害气象站(含雨量、风速风向、温湿压、总辐射、日照、CO2、土壤含水率3点、塌方振动1点),太阳能+市电双供。汛期前完成基线采集与阈值标定。
    结果:在一次区域性对流暴雨过程中,15分钟雨强达22 mm,土壤含水率在2小时内由28%升至45%,边坡脚振动传感器记录到多次低等级PPV事件。系统先后发出蓝色、黄色预警,养护单位据此实施临时交通管制与排水清障。随后的主雨带过境期间,PPV事件增多并持续,系统上升至橙色预警,现场巡查发现局部小型塌落,未造成人员与车辆损失。事后复盘显示,综合风险指数较单一雨量阈值提前约40分钟发出有效预警,验证了多因子联动的实用价值。
    方案实施与交付清单(随工程提供)
    1)系统总体方案与施工图、供电与接地方案、杆塔基础与安装示意
    2)设备清单与序列号、检定/校准报告、调试参数表、通讯配置表
    3)平台账号与权限、移动端APP/小程序使用手册
    4)应急处置与运维手册(巡检表、故障排查、耗材更换周期)
    5)数据字典与接口文档(Modbus寄存器/量程/单位/质量标志位)
    6)试运行报告与阈值本地化标定报告
    运维与校准建议
    1)季度巡检:清洁辐射/日照传感器窗口、雨量翻斗清砂、检查风向标定
    2)半年校准:温湿压比对、CO2零/跨度检验、含水率介质对比
    3)年度检定:关键计量器具按计量周期送检或现场比对校准
    4)电源维护:蓄电池健康度评估与更换建议;光伏板角度与遮挡检查
    5)数据质量:异常值审查、缺测补插值、阈值与规则年度复核
    智能灌溉硬件提供商

    Copyright © 2020 www.awver.com 涉川实业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200169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