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高仪在气象监测的应用
时间:2025-05-02
涉川
方案介绍
本方案针对云高仪(Ceilometer)在气象环境监测中的典型应用,构建一套集成自动观测、数据分析与预警评估的监测系统。该系统基于激光探测技术,实时测量大气中云底高度、云层结构、边界层高度等参数,为天气预报、航空安全、环境评估等领域提供高精度云特征数据支持。
本方案针对云高仪(Ceilometer)在气象环境监测中的典型应用,构建一套集成自动观测、数据分析与预警评估的监测系统。该系统基于激光探测技术,实时测量大气中云底高度、云层结构、边界层高度等参数,为天气预报、航空安全、环境评估等领域提供高精度云特征数据支持。
监测目标
-
实时测量和记录云底高度、云层数量和分布
-
监测边界层结构及其高度变化
-
支持能见度、雾霾、降水过程等天气过程分析
-
提供飞行安全保障与环境气象评估数据

需求分析
-
全天候自动化运行能力,适应复杂天气条件
-
高灵敏度探测不同类型和厚度的云层
-
数据采集、传输与远程管理能力
-
与其他气象传感器(如雨量、风速、温湿度)联动集成
-
具备边界层检测与多层云层识别功能
监测方法
云高仪利用激光后向散射原理,通过向天空发射激光束,探测大气中遇到的粒子(如云滴、气溶胶)散射的回波信号,分析回波强度随高度的变化,判断云底高度、多云层分布和边界层结构。系统具备自动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
云高仪利用激光后向散射原理,通过向天空发射激光束,探测大气中遇到的粒子(如云滴、气溶胶)散射的回波信号,分析回波强度随高度的变化,判断云底高度、多云层分布和边界层结构。系统具备自动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
应用原理
云高仪基于激光雷达技术,工作波长通常为910–1064 nm,通过对回波信号的时延和强度进行解析,获取云层与边界层的位置与特征。应用中可识别1–3层云底高度,并输出云量估计和垂直散射剖面图像。
云高仪基于激光雷达技术,工作波长通常为910–1064 nm,通过对回波信号的时延和强度进行解析,获取云层与边界层的位置与特征。应用中可识别1–3层云底高度,并输出云量估计和垂直散射剖面图像。
功能特点
-
自动检测多层云底高度(一般支持三层)
-
实时监测大气边界层高度及日变化过程
-
可提供垂直能见度剖面与气溶胶分布信息
-
全天候运行,低维护需求
-
可远程控制、远程软件升级与数据传输
-
支持与气象站、机场塔台系统集成应用
硬件清单
-
云高仪主机(含激光发射模块、探测器、光学镜头)
-
数据采集处理单元
-
环境监测子模块(温度、湿度传感器)
-
数据通讯模块(以太网/4G)
-
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或市电供电)
-
仪器保护罩与自动除霜加热系统
-
安装支架与基座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测量范围:0~12,000 m(典型),部分型号可达15,000 m
-
最小分辨率:5~10 m
-
云底测量误差:±5~15 m
-
激光波长:910–1064 nm
-
数据输出频率:每5–60秒可设
-
激光安全等级:Class 1(对人眼安全)
-
工作温度:-40℃~+60℃,具备自动加热功能
-
通信方式:TCP/IP、RS232/485、4G模块可选
方案实现
将云高仪部署在开阔场所(如机场、气象站、科研基地),配合固定支架安装,接入数据采集与远程平台。通过实时观测云底高度及垂直剖面数据,系统可结合气象雷达、风廓线仪、温湿度传感器等形成多源融合气象监测网络。
将云高仪部署在开阔场所(如机场、气象站、科研基地),配合固定支架安装,接入数据采集与远程平台。通过实时观测云底高度及垂直剖面数据,系统可结合气象雷达、风廓线仪、温湿度传感器等形成多源融合气象监测网络。
数据分析
-
实时云底高度曲线与云量变化趋势图
-
云层结构识别分析:层数、高度分布、云底连续性
-
日边界层高度变化曲线,用于气溶胶与污染输送研究
-
垂直后向散射强度剖面图,识别雨、雪、雾等天气特征
-
可结合能见度、温湿风资料评估特殊天气过程(如低云、浓雾)
预警决策
-
飞行低空云层风险预警(如低于300 m)
-
浓雾、霾等边界层封闭结构识别与警报
-
气象极端变化(快速升云/降云)监测提示
-
云层厚度与降水前兆联动分析,辅助降雨预报
方案优点
-
实现云底自动、连续、精准监测
-
系统高度集成,安装方便,运行稳定
-
支持远程维护与平台化管理
-
多层次数据输出,满足科研、业务、预警多需求
-
与其他激光雷达、能见度仪无缝集成,扩展性强
应用领域
-
国家与地方气象台站云图网格监测
-
机场气象自动观测系统(AWOS)
-
城市环境气象与能见度观测
-
科研试验平台(边界层、对流发展研究)
-
火箭发射场、高原气象、风电场气象评估
-
军事气象保障系统与远程哨所气象监控
效益分析
-
提升天气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的准确性
-
为航空起降气象保障提供实时决策依据
-
支持气象科研、边界层建模与污染输送模拟
-
推动智能气象监测体系建设,降低人工成本
-
为环境安全事件(如重污染天气)提供背景云层判别依据
国标规范
-
GB/T 40573-2021《气象观测 云高仪技术规范》
-
GB/T 20311-2006《气象探测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
ICAO Doc 9837《Manual on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Systems at Aerodromes》
-
WMO No.8《Guide to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of Observation》
参考文献
-
王小勇等.《激光雷达原理与气象应用》. 气象出版社
-
Illingworth A. J. et al. (2007). Cloud radar and lidar synergy for improved cloud property retrieval.
-
Wiegner M. et al. (2006).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zation using ceilometer measurements.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0). Guide to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of Observation.
案例分享
案例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采用多台云高仪,形成跑道气象保障系统,实现低云快速识别与飞行预警,有效提升航班调度效率。
案例2:长三角区域某城市气象局将云高仪与PM2.5监测系统集成,成功识别多次霾形成过程与边界层抬升高度关系,为污染过程判识提供支撑。
案例3:青藏高原边界层研究实验中部署激光云高仪,精确捕捉日间对流抬升过程,丰富了高原气象垂直结构认知。
案例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采用多台云高仪,形成跑道气象保障系统,实现低云快速识别与飞行预警,有效提升航班调度效率。
案例2:长三角区域某城市气象局将云高仪与PM2.5监测系统集成,成功识别多次霾形成过程与边界层抬升高度关系,为污染过程判识提供支撑。
案例3:青藏高原边界层研究实验中部署激光云高仪,精确捕捉日间对流抬升过程,丰富了高原气象垂直结构认知。
上一篇:涡度协方差涡动大气环境气体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