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农业灌溉、温室大棚、城市绿化、智慧园林、校园绿化
    您当前位置:主页 > 解决方案 >
    数字乡村土壤墒情在线监测方案
    时间:2025-09-24 涉川
    方案介绍
    土壤墒情是农业生产中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传统土壤水分监测方式多依赖人工取样检测,周期长、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实时掌握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数字乡村土壤墒情在线监测方案基于物联网、无线通信与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土壤含水率、温度等参数的实时采集与远程传输,构建农田墒情可视化与预警系统,为科学灌溉与精准农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监测目标
    1. 实时掌握农田土壤水分与温度变化规律。
    2. 分析土壤墒情与作物生长及气象条件的关系。
    3. 构建精准灌溉决策依据,指导节水灌溉。
    4. 为数字乡村农业大数据平台提供墒情监测基础数据。
    需求分析
    当前农业生产面临水资源紧张与作物需水矛盾,亟需通过科学监测和调控提高水分利用率。数字乡村建设要求将墒情数据接入农业管理平台,实现远程管理、动态展示和智能决策。因此,需建立覆盖农田的自动化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
    监测方法
    系统采用土壤水分与温度传感器埋设于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水分含量与温度数据,通过采集主机汇总后,经4G无线网络实时上传至服务器,实现远程可视化监测与数据分析。
    应用原理
    传感器基于电容法或频域反射原理测定土壤介电常数,从而推算含水率,并同步记录温度变化。数据通过采集终端进行处理与编码,经无线传输模块上报至数字乡村农业管理平台。平台结合气象数据与作物模型进行分析,给出墒情评价及灌溉建议。
    功能特点
    1. 实时性:24小时不间断在线监测与上报。
    2. 分层监测:支持多层深度埋设,监测作物根区水分动态。
    3. 远程管理:手机与电脑端随时查看数据。
    4. 数据融合:可与气象、虫情、环境监测系统联动。
    5. 预警功能:当土壤含水率低于或高于设定阈值,自动预警提醒。
    硬件清单
    包括土壤墒情传感器(含水率、温度)、数据采集主机、4G通信模块、太阳能供电系统、远程监控平台。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土壤含水率:0%至100%,精度±2%;
    土壤温度:-40℃至+80℃,精度±0.5℃;
    数据采集周期:1分钟至24小时可调;
    通信方式:4G无线传输,支持平台接口对接。
    方案实现
    在农田内布设若干监测点,传感器埋设于10cm、20cm、40cm等不同深度。采集主机负责集中采集与存储,利用太阳能供电实现长期无人值守运行。数据经4G网络上传至数字乡村农业管理平台,形成墒情时序曲线和统计分析结果。
    数据分析
    平台对墒情数据进行多维分析,生成土壤水分动态曲线和趋势预测。结合气象数据、作物需水规律和灌溉条件,形成灌溉调度建议,提升水肥利用效率。
    预警决策
    系统设定土壤含水率上下阈值,当监测值超出范围时,自动推送预警至农户或管理人员手机和电脑端,辅助及时灌溉或排水管理。
    方案优点
    • 减少人工监测工作量,实现无人值守;
    • 提供精准墒情数据,提升水肥利用率;
    • 具备扩展性,可与智慧农业其他监测系统对接;
    • 支撑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建设目标。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果园、茶园、牧草地以及科研实验田。
    效益分析
    通过科学监测与智能决策,灌溉用水可节约20%至30%,农作物产量平均提高5%至15%,同时降低肥料流失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国标规范
    方案参考《GB/T 32164 农业物联网总体技术规范》《GB/T 24682 土壤水分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GB/T 19582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数据传输协议》及《HJ 212 环境监测数据传输标准》。
    参考文献
    1. 《智慧农业技术与应用》
    2. 《现代灌溉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3.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研究》
    案例分享
    在某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布设在线土壤墒情监测点,实现了多层土壤水分动态监控。系统结合气象预报与作物模型提供灌溉建议,农田灌溉用水量减少25%,稻谷平均增产8%,农户用水效率显著提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
    智能灌溉硬件提供商

    Copyright © 2020 www.awver.com 涉川实业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200169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