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长环境监测方案
时间:2025-11-12
涉川
一、方案介绍
作物生长环境监测方案是一套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主要通过智能农业云终端对环境、土壤、气候等要素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与远程监控。系统整合了多种传感器设备,包括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风速风向、降雨量、土壤温湿度、电导率、pH值等,结合全景式苗情动态矩阵高清监测仪,实时掌握作物长势及环境变化,为科学种植、精准施肥和节水灌溉提供数据支撑。

二、监测目标
-
实时采集作物生长所需的气象、土壤和光照数据。
-
通过图像识别与AI算法判断作物长势、叶色变化及病虫害特征。
-
构建长期连续的数据曲线,为农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提高种植环境调控自动化水平,实现远程精准管控。
三、需求分析
传统农业依赖人工巡查,存在监测不连续、数据不精确、响应不及时等问题。现代农业需要一套低功耗、高可靠性、可远程运维的监测系统,以实现对温湿、光照、土壤墒情及苗情的全要素数字化监管。通过部署智能农业云终端和图像监测设备,可实现数据可视化展示、异常告警、趋势预测及精准管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
四、监测方法
系统采用分布式监测架构,每个监测点配置多参数传感器与采集箱。通过4G无线通信将数据主动上报至云端平台。苗情部分采用高清动态矩阵监测仪,以多角度全景图像实现对作物整体生长情况的可视化监控。云端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清洗、分析与模型拟合,生成生长曲线与异常报告。
五、应用原理
系统以物联网采集终端为核心,集成多种传感器采集模块,利用4G网络将采集数据实时传输至农业云平台。平台通过数据融合分析技术与AI识别算法,对环境参数与图像进行智能分析,判断生长状态与潜在问题,实现精准预警与自动化控制。
六、功能特点
-
全要素监测:同时监测气象、土壤、水分、光照及二氧化碳。
-
AI智能识别:通过图像算法识别苗情、病虫害、长势变化。
-
多端查看:支持手机APP、电脑网页、小程序实时查看。
-
自动预警:超过设定阈值自动推送短信与平台告警。
-
远程控制:可联动灌溉系统、喷淋系统、遮阳系统自动运行。
-
数据存储与分析:长期历史数据可追溯、导出与趋势分析。
七、硬件清单
系统主要包括:
-
智能农业云终端(4G无线通信模块)
-
多参数环境监测传感器(空气温湿度、光照、CO₂)
-
土壤墒情监测仪(湿度、温度、电导率、pH)
-
貯前全景式苗情动态矩阵高清网络监测仪
-
数据采集箱及防水配套设施
-
太阳能供电模块与后备电池
八、硬件参数
-
空气温湿度:温度范围 -40~85℃,精度 ±0.3℃;湿度范围 0~100%RH,精度 ±2%RH。
-
光照强度:0~200000 Lux,精度 ±5%。
-
CO₂浓度:0~5000ppm,精度 ±50ppm。
-
土壤湿度:0~100%,精度 ±2%。
-
土壤温度:-40~80℃,精度 ±0.5℃。
-
电导率:0~20mS/cm,精度 ±2%。
-
pH值:0~14,精度 ±0.1。
-
图像监测仪:分辨率1080P,全景180°视角,红外夜视功能。
九、方案实现
各监测节点安装于田间固定支架上,通过太阳能供电并内置电池维持连续运行。采集到的数据经采集箱集中后通过4G主动上报至云平台。用户可通过APP查看实时数据与视频,设置自动控制逻辑,如当土壤湿度低于阈值时自动触发灌溉系统,或当光照强度过高时启用遮阳系统。
十、数据分析
平台对环境数据进行多维可视化展示,形成趋势曲线、日均变化图、对比分析图。结合图像监测仪,系统可识别作物长势变化、颜色分布及植株密度,评估作物健康度。数据长期存储后可用于建立作物生长模型与气候关联模型,为科研与管理提供依据。
十一、预警决策
当系统检测到温湿度、pH值或CO₂等超出阈值,自动生成告警并推送至管理员手机。系统根据规则引擎实现自动控制与策略优化,支持人工干预与远程调整。
十二、方案优点
-
无人化监测,实时在线。
-
数据精准可靠,具备AI智能识别能力。
-
支持多端数据交互与管理。
-
模块化结构,便于扩展与维护。
-
可结合智能灌溉、气象监测形成综合智慧农业体系。
十三、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果园、中药材种植基地、科研试验田、智慧农业示范区等场景。
十四、效益分析
系统投入后,可减少人工巡查频次30%以上,降低水肥使用量约20%,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10%~15%。同时实现数据可追溯,支撑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
十五、国标规范
本方案符合以下国家与行业标准:
-
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
GB/T 20478-2017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
GB/T 23743-2009 《土壤水分监测技术规范》
-
HJ 212-2017 《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传输标准》
-
GB/T 39166-2020 《智慧农业总体架构》
十六、参考文献
-
《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智慧农业与数字化农业管理体系研究》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
《农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十七、案例分享
在江苏宿迁现代农业示范区,本方案成功部署于200亩蔬菜基地,通过云端监测与远程调控,实现了全年自动化管理,土壤湿度保持稳定,作物长势均衡,人工干预减少约70%。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获得当地农技站高度评价。
上一篇:水稻种植智能信息采集系统方案
